故事投票
每人每天可投10票,投满可获得抽奖机会~ 排行榜 | 投票规则
-
1 一只重拾方向的产品汪#一页扁舟561一只重拾方向的产品汪一页扁舟 当前排名:14
——成长之路 与你同行
这是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不断成长,坚信有美好未来的故事。我与你同行,愿我们不再孤单。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个我唯一关注、且每天坚持去浏览、去学习的网站,因为有你我的路会走的越来越清晰。(绝不是广告,哈哈)
我的产品之路,如果说苏杰大牛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萌发我转行做产品经理的基石,那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网站便是促进我成长、不断进度的推进器。
一年前的我,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做着重复乏味的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过的轻松安逸,犹如一只没有梦想的咸鱼——很闲很闲那种。
在最安逸的天府之国生活着,直到身边的危机(高房价、高消费……)不断的增多,压力越来越大,才想着要去改变现状,当时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改变得趁早,不然过了奋斗的年龄,我就再也没有希望了,就这样自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开始了解产品经理这个行业,这个工作。
但是在这条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相关的东西,一切都感觉陌生,一切又充满新鲜感。
没有知识基础,没有工作经验,在现在的社会要找一个产品相关的工作,好难好难!于是得先充实自己。
学习,我庆幸我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网站不晚,在这里我开始了自己的恶补之路,在这里我的学习如下:
- 根据搜索的模块中去查找自己想要的知识推文,效率高。学习对自己有用的(因为里面知识太多了,有意义的文章也很多,但是我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得精准定位)。
- 关注大牛,去了解大牛的所有文章,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大牛,他们用自己的时间输出了很多经典的总结、方法。值得我去看,去收藏。
- 将别人的转化成自己的,每看一篇文章,我都细细去思考、去记录这其中有用、能用的知识点。
- 关注不停、学习不停、因为他在不停的更新,每天有新的推文,去查看最新的行业动态,坚持不断学习。
就这样我坚持着每天查看学习,电脑版、APP、公众号都有在关注,我只是想每天多学一点,即使有时候是一个很小的学习点,我还是坚持着;
至于起点学院和产品经理大会,这两个产品也知道,也想参加,那是更系统性的学习,起初很想去,但是由于钱的原因没去,还是挺遗憾的。
不过现在我已经成功进入产品岗了,而且感觉还挺不错的,就淡忘了。
不过有条件的人还是可以系统去学习下,至少不会像我们这些那么波折。但是你如果选择就要坚持到底,有时候选择容易,坚持却很难。
对于在这里,目前我还是在索取资源的阶段,但是我每天都在努力,在进步,我会输出我的东西,但是不是现在,因为我觉得我要输出就得输出有用的、系统的文章在上面。
最后,如果我的文章有幸让更多人看见,让你看见,我也希望你既然选择,便要坚持,不忘初心。
坚持便有最美好的未来,希望能和你一起成长。
561× -
2 产品人的身前身后事#萧羽725产品人的身前身后事萧羽 当前排名:13
其实在笔者大学的时候,就耳闻目染很多产品人的故事,比如张小龙的微信,扎克伯格的facebook,page的google等等,这些故事离自己那么远,远到自己看不清方向,甚至都找不到那扇门;但又感觉那么近,仿佛自己也能有一天可以找到他们的步伐。
曾经的自己是那么的懵懂,对产品完全无知,亦是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是无知,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笔者的心中影影约约感觉产品路就是笔者要通往梦想的可行的路径。
身前
在笔者成为产品经理之前,其实对产品一无所知,对产品人更是所知甚少。
而且笔者属于有点懒惰、佛系、没有好奇心的人,在毕业季校招的时候,笔者虽然是软件工程专业出身,但是还是向各个大厂投递产品经理的职位,包括霸面。但是基本上都是第一面都不通过,当时却阴差阳错的进了一个大厂做软件工程师。
在拿到offer的那一刻,笔者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还是很兴奋,刚毕业就能拿到offer,而且待遇也还可以,工作地点也在自己家的城市。
但是当真正入职接触到实际工作的时候,笔者却感觉到人生的灰暗,我甚至当时就想要逃离这个大厂,我一度以为自己梦想的大门就会关闭。
笔者在做软件工程师的时期间,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写代码、写测试用例、修复bug,定位问题,一天下来筋疲力尽,而且也没有时间去学习。
而一年下来的唯一感觉就是,完全没有学习到什么东西,感觉整个人都要废掉。
偶然间接触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也是我的大学同学给我分享了一篇他觉得写的不错的文章,是关于产品思维的文章,文中提到他们自己在做产品的前3年时间,学习欲望强烈,能力飞速提升,这样的状态让笔者异常羡慕。
这一次,为笔者打开了产品经理的窗户。
从那之后,笔者没事的时候就在这个平台上看各位“大神”的文章,觉得这些大神真的好厉害啊。也给了笔者许多启发,就是如何转行成为产品经理。
当时平台上有一篇文章的核心思想给笔者的印象特别深刻“其实产品经理不在于这个职位,而在于用产品思维去做事情,去完成工作”。
笔者将平台上学习到的产品思维融入到了日常开发中去,开始思考,笔者作为软件工程师,“输出内容的目标用户是谁? 这些目标用户的对我的需求如何? 这些需求所应用的场景怎样? 针对这些使用场景需要输出什么样的内容? 针对内容需要考虑到影响范围? 和周边模块的关系情况如何? 最后能实现什么样的价值?等等”。
从这些维度思考,慢慢的,也的确培养起了笔者的产品感觉。因此转行的核心在于,如何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如何将产品思维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
转折——
笔者从事研发工作两年之后,果断裸辞,跳槽。
从加入一家纯AI技术公司开始,就正式从软件工程师转型成为了产品经理。而在产品经理转型期间笔者自身的各个维度的能力也在飞速上升。
身后
在笔者从事产品经理的工作之中,不会首先去考虑产品方法论怎样,而是很顺其自然的就会运用以前学习到的一些基本的产品思维。在转型之后,笔者变成了一个积极向上、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强烈的学习心的产品人。
一方面是由于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接触到的这些厉害的人,另外一方面也是工作所要求的。在转型之后的工作期间内,一直陪伴笔者的就两者“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首先想到的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看有没有前辈经验,根据前辈的经验,或者文中提到的书籍,笔者会专门买这本书来看看,深入学习。
同时,在克服了困难之后,笔者复盘,也会开始想着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复盘结果,希望可以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和大家分享,这样也能融入到这群厉害的人群中去。
在产品工作1年的时间内,得益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笔者的思考起点很高,在这个平台上也发布过好几篇文章。
看到产品圈友在笔者文章下的留言,笔者很受鼓舞,觉得自己的一些思考能给人以启发,也能带给他人价值,从而更加激发了笔者的向上心、产品心,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当然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总结
产品道路艰且远,那些传说中的人物,没办法触摸,但是却可以跟随他们的脚步,坚定自己的产品心,我们自己也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725× -
3 生而为“魔”,那又如何?#韩磊8093生而为“魔”,那又如何?韩磊 当前排名:1
近期热播的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同时,还开创了国漫的新纪元,这个画着烟熏妆,有着鲨鱼牙、塌鼻子、锅盖刘海,像个“熊孩子”的小孩,就是电影的主角——哪吒。
从影院走出来我一直在思考:《哪吒》为什么被这么多人喜欢,为什么我会哭?或许,是因为孩子在哪吒身上看到了自由,而我在哪吒身上看到了打破偏见的可能性。
“最丑”的哪吒从一出生就被冠以“魔童”之命。整部影片的主题主要就是围绕着哪吒虽为“魔童”但是却要逆天而行,战斗到底的英雄成长史。哪吒的成长故事也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我,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着逆天改命,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向着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前进。
我是一名即将步入大三的大学生,我给自己取了个代号:火山,先忍受长时间低调的积累,才有机会寻找到适当机会突破地壳,形成雄伟壮阔的辉煌光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希望自己像山一样思考,学会如何从全局着眼的系统性视野。
9年前我并不知道什么是产品,我只是一个连大城市都没见过初中生,但我想说:人人都是产品;9年后的我结合自身经历,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感谢9年来好友的一路相伴,一路支持。
一、我的命我自己扛,不连累别人
从小出身麻将房,自学麻将成“才”,同龄中没有遇到对手,父母对我放养式的教育,学业惨不忍睹,还有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欺凌……但庆幸的是我还活着。
直到初中,我认识了一个好学生,从模仿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慢慢跨入好学生的行列,我得到了人生第一张奖状:学习进步奖!!!(当时班上同时还有一位同学获得此奖状,当场他对我说他又多了一张擦屁股纸,我脆弱地哭了,那可是我人生中第一张奖状。)
中考结束,自己并未听从父母意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执意复读只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现在回头来看,这个选择是我做过最正确的选择。
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是不认命,就是我的命。
中考二度失利,父母四处求情,帮我找到了很远的地方上重点高中,每个学期需要4000元学费(正常学费900元),兴高采烈去上学,却度过了改变我一生的四年。从倒数第一走到了正数第一,从浓密的黑发到很多白发,我自己都不敢想我是怎么过来的。
因为穷,我变得很懦弱,很胆怯,我习惯了嘲讽,但我一点也不自卑,因为不认命就是我的命。
因为交不起学费,每次开学我都会躲在家里哭,等父母给老师打电话说让自己过去;因为家穷,每次上学都得蹭别人家的私家车,一路上哭的稀里哗啦;因为家庭事故,每个月生活费都得向自己仅有的一两个好朋友去借,父母从没有准时给过自己……
当初我努力去学习,去和别人交朋友,但一个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我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如今早已释怀,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年了,回首往事,我觉得我最宝贵的就是高中磨炼的精神和毅力,这是一生的财富,虽然心有不甘,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慢慢我也明白了,读书其实是为了让我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唯有学习让我快乐,当时学习虽然很苦,但却能带给我喜悦感,自豪感,并能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高中时期的学习是高贵的行为。
二、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
上了大学,我第一次听了妈妈的话,选了妈妈喜欢的软件工程专业(因为身边很多孩子都在学,毕业后能赚很多钱),虽然她只有初中学历,但她知道我将会是她的骄傲。从一开始的排斥到现在的喜欢,我很感谢妈妈,但我一直想对我她说谢谢你帮我做对了选择,让我找到了我的梦想,并不是因为能赚很多钱,而是我真的热爱互联网行业。
自从接触产品,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方向,在此感谢我在产品这条路上遇到的所有朋友,我的改变从此真正地拉开了帷幕。
我很认同公众号请辩创始人蔡垒磊在新书《认知突围》里提出的一个观点:“大多数人对于某些问题就是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背后是人们对影响人生关键的某些概念认识不清,从而总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自从接触互联网产品,改变最大的便是我的认知,我对自身清晰的认知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坚定选择,清晰地评估风险和机会:
关于未来:人生根本不存在一条既定的道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赢在起跑线”成了一句深入人心的口号,可是我仔细想想,它让人产生有种错觉,误以为人生有一条既定的道路,高中以前,某种意义上,我们和同龄人确实很像在一条跑道上。
我们浩浩荡荡地一同出发,然后在十字路口奔跑着散开,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真实的人生并不存在一条既定跑道。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对我而言,产品便是我的路。
想明白这点,大学我不再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一个假象的跑道上比较输赢,我最关心的不再是所谓的跑赢人生,而是找到自己想去的产品之路,找到到达这个地方的路径,我一头扎进自己的人生,专注于学习产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再羡慕也不再盲从,不再因为别人考研而考研,因为别人出国而出国,我开始追随我自己。
关于生命:阅历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的
我一直觉得阅历并不是由年龄决定,而是由生活的密度决定,因为深入的接触产品,大二这一年我迅速地沉稳练达起来,这一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期,我甚至觉得一年的阅历顶得上其他人的三年。
至少相比安稳,我更想要体验更多。
我大二很少觉得迷茫,因为只要想清楚了如何度过大学,面临形形色色选择的时候,我心里就和明镜一样,同时还获得一种不计得失的勇气:反正大学就是一场体验,我尽情体验就好了,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
关于努力:不拿“我懒”当遮羞布
“懒”就像一块遮羞布,就像一些差生的家长喜欢说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懒,不肯用功”。
因为懒,不肯用功学习所以学习差,听起来比很用功学习但还是成绩差,似乎更体面一些,如果扯掉这块遮羞布,真实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承认自己也有懒的时候,但我能很快的改变,时不待我,我必须把握机会。
人人都是产品,我自己就是一个产品,从0到1,我见证了自己的改变。当时我根本不懂什么叫产品,更没有产品思维,我也不懂什么叫产品思维,用我现在的认知来解释就是如何在最恰当的时机和领域,利用现有资源,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去解决一部分的需求,并能从这部分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这个解决方案。
三、一生中能改变命运的机会,可不多呀
和身边同学不同,大学我选择了做另类,我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我想跨过人心中的成见。
虽然家庭贫穷,但我从不会为了钱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接触产品,当时只能局限于一些书本,我喜欢看纸质书,但我买不起,我只能去图书馆看一些很久之前的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并不满足,我去搜索各种公众号不断扩大自己的认知,大一一年的时间让我变得很自信,很阳光,我跨过了别人心中的成见,我做到了很多很多。
大二聚焦于一些产品公众号,比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会去认真的看每一篇文章,去形成自己的认知并在知乎或者手写进行产出,阅读的过程就感觉自己在和大咖对话,转化形成自己的认知并写出来的感觉会更棒。
最近加入了特训营学习,仔细打磨自己的作品,希望通过不断的完善,结合自己的创业,能有一份相对完善的作品,为自己未来求职做好铺垫。
我知道没有人能完美规划好自己的一生,虽然我是处女座,但我要追求的,永远不是最完美,不出错,而是在朝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前进时,能够时刻根据外部世界的信息和反馈,不断修正自己。
我希望自己的创业能够成功,我希望自己的产品之路能顺利,我希望我能结交更多产品朋友,我希望……
最后我想说:不断地选择改变,并不是为了被世界看见,而是为了看见整个世界。
8093× -
4 做产品经理两年来的变化#请叫我马小胖510做产品经理两年来的变化请叫我马小胖 当前排名:15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转眼间2019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不知道大家在年初定下的目标是否已经完成?
距离年底还剩三分之一的时间,我觉得自由有必要好好的去梳理一下自己从事产品经理之后的工作,虽然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至少能让自己在今后的的工作中不在迷茫。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毕业2年多了。2016年年初的时候,自己还在迷茫要不要抛弃自己的专业转行去做产品经理,正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帮我做出了人生总要的抉择。
到如今,我也已经在产品经理这个行业工作了有三年多的时间,从业三年多的时间里自己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好借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九周年的征文活动好好的回顾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发生的变化。
在社交方面
在没从事产品经理之前,我几乎很少参加各类线下社交活动,自己的社交领域也比较窄。
2016年,作为产品小白的我初入职场,一切都很迷茫,我的老师推荐我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看那些业界精英总结的行业(工作)经验。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不论自己有多忙,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看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那些业界大佬分享的心得。
2016年年底,我参加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北京的线下分享活动,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行业内的分享活动!
当时,我还抱怨门票怎么那么贵,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还参加,当第一个分享者讲述完他的产品时我便觉得票价无忧所值。
这场活动开启了我对行业聚会的先河,自此之后,只要有相关的行业聚会而我时间允许我基本上都会参加。
学习能力方面
在我人生的前半段,学习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学习,而从事产品经理之后,我都是主动的去探索和求知行业内的相关知识。
我记得在实习迷茫期时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上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的一个观点我永远铭记:当你不知道你的想法是对是错的时候,去就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或许他们的做法也不一定正确,但至少得到了用户的认同。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下载各类APP以及各种网站去体检,但我自始至终未曾写过一篇文章,因为有一个大佬在他的文章中也曾说过:不要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到写文章上。
或许他是错的,但我依旧选择了相信他,因为我去体验那些软件或网站是为了寻求用户的共知的,而并非作为一个批判者去评论他们的是非。
在工作上
在工作中第一次挨批是因为工作流程不规范,因为我自始至终觉得只要努力吧工作做好,那些工作流程都不是很重要。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上,我学会了如何去规范自己的工作流程,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需求。当工作流程规范起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他方面
在此之前,自己做事总是没有规划,甚至是不去考虑事件的可行性,感觉整个人生都乱七八糟的。
自己也不会主动的去了解行业信息,因为我觉得那些都与自己无关,都是上层领导该考虑的,我们底层员工只要执行好上层领导的决策就行了。
当我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慢慢的让自己的产品思维完善的时候,我发现一切都变的那么美好,我再也不会因为生活用具三番五次的跑去超市,现在去超市基本上都是将自己要买的列好表单,一次性全部采购齐全;我的消费花销也减少了很多。
现在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分析一下,这个物件是不是自己必须要买的,而不是像之前一样一股脑的买下积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已经存在九年了,而我使用它也有三年的时间了。我虽然不知道它最初的样子,但在我所使用的三年的时间里,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功能也在一点点的完善着!
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三年多的陪伴,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我改变了自己,也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认识了很多小伙伴,比如:工作认真负责的天天问管理员崔西(我给她起的)、热心的一种柑橘、多才多艺的石砚、爱喝假酒的冰雨幻天、思维严谨的泥白、爱背锅的小卡车、一动不动的小火车……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的产品经理,但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所让我养成的阅读习惯我一定会保持下去,纵使我有一天不再是产品经理了,我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所培养的产品思维也会让我在其他行业一帆风顺!
510× -
5 一只运营喵:于困顿中前行#大鱼炖海棠469一只运营喵:于困顿中前行大鱼炖海棠 当前排名:16
如果有职场新人看到这篇稿子,我希望能够对你有所警示。
既然是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投稿,那么不妨就假设我是一款产品。
1. 产品上线前——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
在正式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我的工作和互联网离得比较远——大型制造企业的HR,负责人员培训和招聘。工作内容不赘述,简单讲是基于PDCA循环法——感谢沃特·休哈特博士,这种工作法使我至今仍受用无穷。
转行做互联网,有一个契机,和一个导火索。
2011年底,在一次跟朋友吃饭的时候,发现她用一款图标是绿色的软件用得火热。我问她那是什么,她告诉我是“微信”。我嗤之以鼻:用飞信多好?一直又过了2年,我才注册微信,而那个时候朋友的好友已经400多了。
决定转行互联网,还是微信好友里一位培训师给我的建议。他告诉我:如果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互联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这句话促使我决心转行。
我并非0经验转行的互联网,因为做HR的工作经历让我奠定了还不错的基本素质;而做内训师的经历则使我拿到了互联网行业的第一份offer——内容运营。
在这里,我想对要转行的朋友说:无论怎么转行,职场的基本能力是再怎么扎实都不为过的;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了决定就死磕到底。
2. 产品上线后——进入互联网行业后的第一阶段
刚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是非常痛苦的——较之传统企业,互联网公司仅加班这一项就让我很不适应,更别提内容运营需要考虑内容对GMV的贡献。最开始“阅评转赞”还相对好达成一点,后续又考核转化率,再加上互联网信息大如洪水猛兽,终于有一次在追热点的时候心态爆炸了。
偶然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李叫兽的一篇关于XY型文案的文章,醍醐灌顶之余,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也促使我说服自己花了2个月工资开了一个学习网站(跟起点学院是竞对关系,就不提名字了)的会员。
知识体系日趋完善、同时实操经验日益丰富,2年之后,我算是正式完成了从传统行业转行互联网。
这个阶段,我特别深刻地感受到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不懂知识体系,早晚会被信息的洪水淹死。在天天问社区常会看到有人提问“怎么构建知识体系”,我想说:与其自己摸石过河般在网上看一些零散的大咖文章、经典模型、骚套路,不如少吃几顿小烧烤、少买两次化妆品给自己报个系列网课——对自己的投资,总会回报到自己身上。
3. 产品第一次迭代——进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我是今年3月、在一次丰富自己的知识点的时候接触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这里浏览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自己是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手里牵着的王板儿。
(我自己也分析过原因——或许这也是很多二、三线互联网从业者共同的痛点,那就是与同行的交流,尤其是与差不多年龄段的同行的交流)
后来我选择混迹在天天问(也因此很偶然地认识了天天问的运营小姐姐崔西和小卡车,这里不表)。这是我给自己这款“产品”进行的第一次迭代——去了解同行的从业状态、知道他们在思考什么、知道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人诚不欺我。
虽然天天问有很多人年龄比我小,但是他们的见识、思路等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SenYi大佬、柑橘大佬、冰雨大佬、泥白、石砚……
平心而论,天天问社区虽然不是那么的尽善尽美,但它依旧是细分领域里最优秀的社区。或许某天,天天问会成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旗下一个独立的子品牌。
任重道远。
第一次迭代并没有完成,我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得出来迭代的效果。但我已然有了收获:
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在北上广深这样互联网土壤肥沃的地方,那么更应该积极地寻求养分,让自己即使身处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红硕的花朵。
4. 产品的迭代方向——我将何去何从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运营总监、COO。达成这个目标要学的知识、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很期待这一路能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带来的惊喜。
写在最后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个非常优秀的平台。淡妆浓抹总相宜,相信不管是小白还是大佬,都可以在这里有所收获。
值九周年之际,祝愿它成为互联网人心中的灯塔,驱散迷雾、带来光明。
469× -
6 九年之间——我与产品#椰子3754九年之间——我与产品椰子 当前排名:5
时光如水,随着“9年”这个词,“嗖”的一声打开记忆的闸门, 故事、悲喜蜂拥而至。
2010年,我是刚来北京读书的计算机学院大一新生,对世界的未知有期待、有迷茫。那时候我们多数人还用诺基亚的手机,Symbian的系统,习惯用QQ聊天。自诩文青的我,定期发表QQ日志,暑期兼职实习网络编辑。
此刻,2019年,在北京某写字楼里,我是某ToB互联网公司资深产品经理,思考下个季度的产品规划,翻看资讯,看到“woshipm”9周年的征文活动,因为“9年”这个词思绪万千。
九年前
9年前,手机网络还是3G。
9年前,我们还不用微信,那时候校园里还流行一款中国移动推出的叫“飞信”的产品。
9年前,北京刺骨的寒风里,我们瑟瑟发抖的站在路边招手打车,因为那时候还不知道有款产品叫“滴滴。”
9年前,北京地铁里背包都是背在胸前,因为担心钱包会丢,因为那时候支付宝还不能移动支付。
9年前,那几个哥们还在寝室打电话叫外卖,这才有了后来的“饿了么”。
9年前,我还不理解“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更不知道2010年这一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移动互联网将在未来以翻天覆地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
九年之间
9年,人生的十分之一长度。这9年,见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的蜕变,很荣幸我能够见证并参与这个时代变革的过程,看互联网时代浪潮风起云涌。
九年之间ToC互联网的发展
- 兴起
过去的20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兴起。顾名思义,互联网指的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而基于这个庞大的网络,加速了信息的链接、传播、分享。我们说互联网的本质是消除不对等,而传统的商业模式,更多的利润源于信息、资源的不对等,因此互联网的兴起,从本质上改变了商业,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 高速发展
过去的10年,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是ToC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0年。ToC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大概分为两类:一方面是流量商业变现,广告收益。另一方面是撮合交易,订单分成。不管是流量变现,还是订单分成,ToC产品的出发点是流量,首要目标就是获客。因此过去的10年,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应运而生了覆盖我们衣食住行的各种各样的产品,用以满足用户的各类需求,以实现流量获取。而中国市场,由于人口优势占尽先机,获得大量资本青睐,也加速了ToC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因此,过去的10年,是ToC互联网黄金的10年。
- 趋于平缓,人口红利消退
截止目前,微信月活已经超过10亿,淘宝月活近7亿,ToC产品已经从各个领域覆盖我们的生活。以BAT为首,美团、京东、头条、滴滴等行业巨头,经过了这高速发展的10年,市场地位逐步稳固,产品早已触达各层级的用户,拥有稳定用户群,而这些领头企业也在各个领域建立业务、技术壁垒,后来者很难居上,市场趋于稳定,流量红利消退。
九年之间ToB互联网行业发展
- 起步
如果说ToC关注的是流量,那么ToB关注的就是效率,ToB产品如何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人效,这是ToB产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近10年来,国内ToB SaaS产品逐渐发展,但由于B端业务复杂,获客不易,盈利周期长,目前虽然不同领域均有涉及,但仍然没有像C端产品一样出现具有绝对地位的龙头企业。
- 缓慢发展
近几年,随着云服务的发展,也应运而生了一系列的ToB产品,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方面是通用型平台产品,如CRM、ERP、OA等,一方面是按照行业细分,解决垂类行业的效率工具。但相较C端产品,企业市场在过去10年,互联网公司关注度较小,资本投入相对较少,发展比较缓慢。
- 资本青睐,互联网下个战场
随着C端流量红利逐渐消退,近两年“产业互联网”异常火爆。切入传统产业,如何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成为互联网行业新的焦点。一方面由于传统行业仍存在非充分竞争甚至是垄断,导致行业服务、效率、体验差,另一方面科技赋能在传统行业的应用并未充分体现,这都给了互联网行业巨头充分的理由将目光转向ToB市场。但是,ToB业务形态复杂多样,业务流程冗长,数据关联性复杂,如何借助科技力量推动行业发展,实现行业赋能,笔者作为ToB行业从业者,也期待能够见证在资本的加速下,下个10年能带来ToB行业的快速发展。
九年之间笔者个人的成长
笔者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以下结合产品开发生命周期来分享这9年笔者个人的成长和改变,以此献给有相同经历和感受的人。
产品需求调研
洞察需求的过程:根据市场环境,寻找产品的目标用户,并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感知获取用户的需求。
市场环境:2010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初期,BAT崭露头角,国内市场智能手机未普及,电商仍以PC端为主,需要大量的互联网从业人员。
用户画像:即将大二的本科生、计算机专业、不喜欢编程;喜欢看书、画画、写软文;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就业方向不明。
用户需求:不考研究生!不做码农!做什么?不知道……
产品规划
基于用户需求,规划产品目标、产品应该包含的重点功能及演进路线。
产品目标:基于以上的画像,笔者对于工作,属于完全迷茫状态。目标是本科毕业找到心仪的工作,但是找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工作?未知。那么产品的目标就是了解市场环境,明确就业方向。
产品设计
基于产品目标,设计产品实现方案
目标实现方案:
1.了解市场就业环境,理解不同岗位职责
2.准备暑期实习,丰富个人简历
3.明确就业方向,选定目标企业
基于目标,我开始了4年漫长的暑期实习之路。回过头来看,我庆幸我在北京这座城市,因为它给了我很多尝试、认知的机会。
产品开发
基于产品方案,能够将产品目标达成为可交付状态的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过程。
基于以上的产品设计笔者开始了接近四年的自我开发过程……
第一阶段:认知自我。当时的我,不知道想做什么,不知道能做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那么首先排除不喜欢做的事情,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试图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由于个人喜欢写作,自认为文字撰写能力不错,因此找了第一份实习工作--网络编辑。当时工作的是一家以教育资讯为主的网站,我日常的工作职责是校验文稿格式是否满足排版规则,内容是否包含错别字,并对提交的作品进行分类并按期发布。当每天盯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后,枯燥无聊,我也还是没找到自己的价值,但我认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实习结束后不了了之,此段实习经历也仅仅成为珍藏的记忆。
之后,为了找到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岗位,大学4年,牺牲了所有的暑假,又分别做过IBM 大型服务器运维、项目管理、管理咨询、产品运营等实习。这个过程,虽然也依旧有困惑,但目标一点点清晰。其实人生很多事情,别人告诉你的未必是真理,只有尝试过后的感悟才是自己所得。
第二阶段:重塑自我。通过几段实习的历练,我初步选定自己毕业的就业目标--外企管理咨询顾问。选定方向之后,开始准备强化目标岗位说要求的技能,刻意练习面试表达。终于在本科毕业如愿拿到理想公司的offer……
上线迭代
将已完成的产品投入使用,并根据市场反馈逐步迭代优化。
2013年,真正的投入到管理咨询的工作,参与了亿元级别的项目----国内某垄断企业的ERP信息系统咨询规划及SAP实施。那个时候国内传统企业信息化系统多以采购国外软件为主,而产品经理也只是ToC行业的新名词。
3年的外企管理咨询经验,让我积累了一定的企业服务的行业经验,但我又一次陷入迷茫?
作为一个咨询管理顾问,我日常的工作职责是不同的项目相同的套路--业务调研,写调研报告,按照既定的方法论撰写咨询方案。因为咨询多半停留在业务规划层,具体我们的咨询方案怎么落地,落地效果如何是不得而知的,而我做的工作的带来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成为一度困扰我的问题。所以,我决定转行做产品,我渴望能够看到我的方案落地,并给客户带来价值。
初识产品
什么是产品?产品经理的职责是什么?如何结合我3年的咨询背景,成为一个合格的ToB产品经理?初入行业的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寻答案。
那个时候,产品经理岗位需求的大幅增长,是源于互联网的崛起。行业发展初期,不同的企业,对于产品经理的职责都没有清晰的定位,有的产品经理侧重交互设计,有的产品经理侧重功能逻辑设计,有的产品经理侧重产品运营,产品经理之所以称之为“经理”,是因为要对其所负责的产品完成价值交付,所以不管是功能,交互还是运营都属于产品经理职责范畴,但是随着行业规模的发展,企业业务复杂性提高,也让产品经理根据其所在行业及负责内容有了更垂直更精确的细分。
产品进阶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我初识产品的入门的导师。9年之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管理也逐步的精细,那么产品经理如何在看似琐碎的工作日常中丰富自己,建立一套具有可复制、传播的思考、学习、工作方法论。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了解行业动态:产品经理的首要职责是产品规划,而产品规划的前提是能够及时、充分了解行业动态。作为合格的产品经理,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市场环境、竞品动态,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策略。互联网时代,我们有足够的条件获取到你想获取的信息,而在产品相关的资讯方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功不可没。
2.训练产品思维:思维模式决定思考方式,而思考方式决定行为结果。要做好一款产品,如何去建立产品思维?建立产品思维模型à刻意练习à 信息反馈à模型优化。
建立产品思维模型:为了达成产品目标,通过日常的工作积累、学习、最终抽象成可执行的产品理论体系的过程。
刻意练习:有了模型,需要强迫自己按照模型指导反复练习,最终才可能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信息反馈:练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将模型指导下的结果反馈出来。
模型优化:根据反馈,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型,使得模型成良性发展,产生更多的指导价值。
3.建立理论体系:当前信息、资讯大肆泛滥,我们如何在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属于自己的产品设计理论体系?搭建从数据à信息à知识à智慧的自我学习、汲取过程是唯一的途径。我们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相对完整、具有体系的可传播性的理论。其实,《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的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笔者作为行业的耕耘者,为了做好产品,也希望能够依托此类平台,在ToB产品方面沉淀出更多的体系化的资料,分享给更多的行业从业者。
产品升华
9年的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时代、生活、自己。絮叨了很多,虽阐述的是个人这9年的所见所闻以及成长过程,实则希望分享自己从学生到职场的转变的心理、经历历程。其中间接嵌入了产品的开发周期管理的过程,包含了产品思维、产品体系的搭建方法。虽稍显凌乱,但皆为这9年真实感受。生活还在继续,产品仍在升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写在结尾:9年,人生十分之一的长度,弹指之间。站在2019年的时间轴上,前后眺望,如果有两次隔空对话的机会,一次给9年前的你,一次给9年后的你,想想自己会分别说什么?下个9年,未来,你所想是否会来?
3754× -
7 九万里,风正举|我的转行之路#唧唧歪歪pm4707九万里,风正举|我的转行之路唧唧歪歪pm 当前排名:4
2019年,暮夏已过。深圳的阳光依旧灿烂。
早晨上班,阳光照在软件园行人的脸上,照在腾讯大厦、百度大厦,也照在互联网这个行业。仿佛在赋予这个行业一个新的壮丽征程!
跻身其中,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何其有幸!
而此时,面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版面,不禁想起自己带着“作品”转行面试的那个下午!
1.
和多数产品经理一样,我也不是科班出身。
毕业之后,我在药物研究院上班。对设计的兴趣和对院墙外的好奇,使我一次次萌生出去看看的想法。
这个时代好就好在信息的透明和选择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容易让人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为此,我调研了2年多,才最终确定转行互联网产品经理。中间被犹豫、懒惰、怀疑纠缠着,甚至失眠。
那段时间我依然在研究院上班,只是心中多出了一份孤单与寄托。
四月裂帛。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我辞掉研究院的工作。
同学说“转行?那之前就白学了,你发的SCI也没用处了”。
我说“给自己三个月的‘旅行’,就当是进到一片好奇的森林看看,不喜欢就回来。”
所以说,“改变”是重塑自我的契机。有了想法,要么尽早扼杀,要么立刻行动,不然只能受折磨而无益。
2.
我开始在网上投简历,定位就是产品助理或实习生。
我当时基本没有针对产品经理岗位的任何技能(没参加过培训,不会画原型、不会画脑图,更不会PS)。我在简历中提到自己曾在画画、写作等方面得过奖,其实只想反映一个信息——在产品设计方面我是可培养的。
庆幸的是,还真有几家叫我去年面试的。
- 其中一家公司出了个题:针对淘宝购物能想到什么,用脑图画出来。我拿着纸和笔,纠结半天没画出来;
- 另一家说看我微博写的不错,是否能做运营……我们留了手机号;
- 还有一家嫌我学历高,年纪大,不好带。
最后,也就是记忆中那个珍贵的下午,我去福田区的一家叫BN移动的互联网公司面试。这是一家做外包产品的公司。这次我特意打印了自己以前的文章、画的画、舞台剧本等,算是“作品”。
初面我的是产品总监(后来的“孔老师”)。他看看我,再翻翻我打印的“作品”,大概是基于一份尊重和好奇,他让我等下,他去叫老板。
过一会,老板刘总来了。他没看我的打印的资料,只是问问从研究生转做基础工作的原因。听完后他看看我,想了一会儿,答应了,月薪是4K。
在这里再次表达一下对孔老师对刘老板的敬谢!
就这样,我上岗了。
3.
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我把做药时“看家”的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分离提纯的知识和技术放在一边,转身到新内容的学习中。
Axure、X-mind、visio、PS,这是基础操作;需求分析、用户画像、流程梳理、竞品分析这是基本技能;沟通表达、跨部门协作、项目推进、业务调研,这是立身必备;思考规划、归纳梳理、输出演示、讨论分享,这是日常的“锅碗瓢盆”。
本身我有记笔记的习惯,我就去记录每一个疑问点,有空就去查资料。常常连着萝卜带出泥,一点点触碰着互联网世界的新内容。总觉摸不到边,但时常流连忘返。
大约两周后我上手了。
马上就接手一个紧急项目,我用2个晚上做完了一个外包App的原型(当然逻辑什么都处理的很差)。这也是我第一次加班赶进度,感受到了互联网行业急促跳动的脉搏。
那时画图还不熟练,做原型到凌晨三点,脊背发疼。累,但新鲜刺激,未曾想过退缩。
现在想来,入行前通过网络或他人的只言片语窥探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时候,并没有真正了解到行业的真谛。而亲身坐在电脑前,才叫冷暖自知。就像真到了玉门关,才明白何以“羌笛怨杨柳”,何以”春风不度”。
三个月的试用期,我从未那么卖力。虽然有辛苦,也会焦虑,但这是为追求更好而辛苦,为产出而焦虑。虽然我还是常常“碰壁”,但是看得到希望。“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后来,老板让我兼顾运营部门的内容创作。这期间了解了各种推广渠道、媒体投放等运营方面的知识。虽是皮毛,但是在互联网这个块地图上,“战争迷雾”又散开了很多,视野更加开阔了。
窃喜和庆幸的是,三个月的“森林旅行”结束了,我仍旧痛并快乐着,就像成功地将非洲的小麦移植到了中原一样,自此我扎根了。
4.
从事互联网工作期间,我结识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社区的文章都是经过质量把控的,遇到问题我就常常去那里找寻答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成了伴随我学习和工作的一部分。
随后的几年,我做过医药行业的B端产品、电商后台、社交产品。涉及App、小程序、后台管理系统等。这些产品都为公司、用户创造了一定的价值,每一次经历我自己也都有经验和认知的提升。
在有了自己的总结和心得后,我也会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进行分享。包括对行业的思考、对产品的把握、对设计和开发的了解,以及对个人规划的反思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居然收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的写书邀请。说是看到我发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的文章才找我的。
我一向有写作的兴趣,因此2019年初,我就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输出了一本关于后端产品的图书稿(不久将面市),也算是入行以来的经验和总结的一种沉淀。
今年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创建9周年之际。很巧的是,向前看9年,也刚好是我大学毕业期间。回首自己这9年,似乎做的最具代表的事情就是“改变”。
- 地域的改变:老家是河南的,大学在东北读的,硕士在杭州读的,工作在天津、深圳;
- 专业的改变:大学专业是转基因育种,跨专业考研考了药学,工作之后又从药物研发转行做互联网产品;
- 思想的改变:最开始以为自己只适合呆在安稳的北方小城市,或者实验室,但是到了互联网行业才发现,其实自己可以更加自信的方式,将自己长期依赖积累的知识,甚至医药专业知识整合运用在互联网领域,创造更大的价值。
而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从传统领域转行到互联网产品岗这件事。这为我的认知、视野、自信心、事业感得到提升或拓展,创造了可能和条件!
这件事就像一个注脚,为前些年的不确定找到了意义。就像杰克说的:“我一生最幸运的就是拿到了那张船票”。
现今,我在一家创业公司担任产品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适逢其时,“抓地感”十足。就像一片飘零已久的浮萍,找到了自己的水域!
所以至此,很感激自己当年在萌生“改变”行业的念头时,没有因为担心年纪大、心疼沉没资本、谋而不断或犹豫不决,在年复一年中蹉跎最有创造力的时光,耽误“种一棵树”的最佳时间。而是心无旁骛地贯彻执行了!
也很感谢给我工作机会的公司,助我成长的“大佬”,以及相伴这么久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今天我在微博发了一句话:
“不是被岁磨平了棱角,就是被脂肪裹挟了轮廓。遥想公瑾当年,万事皆趁早!”
是的!趁心头有把火!
九万里,风正举——够你抟扶直上,而风也不曾缺席。坚持,让改变持续发生!人生自当充满生机!
4707× -
8 产品在迭代,成长亦如此#戴顺莉1877产品在迭代,成长亦如此戴顺莉 当前排名:7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成立有9周年了,这个平台将无数的产品运营人都联系在一起,同时也让我从产品小白进阶为产品1.0。
2018年,我大学刚毕业。你们成立时,9年前的我还在读初中吧。
我是在大学毕业后,才接触到你们的。如果我早点认识你们,那将比现在好太多,我也不需要走太多弯路。但我也不后悔,毕竟最终我也认识了你们。我喜欢这个行业,我愿意一直从事这个行业,解决人们的痛点,为世界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本科在一所211学校学习医学护理,成绩排在前15%,相应的国家卫生技术资格证书也拿到了,很容易在一家三甲医院工作,从此安安稳稳的度过我的职业生涯。但是,在医院实习后,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我不希望以后的职业生涯能一眼望到头,我希望能从事挑战性的工作。但我不知道我应该做什么,我以后要从事什么职业。
于是,我疯狂看书,打算从书中得到智慧,找到以后的方向。因缘巧合下我看到了苏杰先生写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被这个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迷住了,发现这个岗位真好玩,因为需要懂的东西太多了,去了解一些自己不懂的知识就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
我疯狂汲取书本里关于产品的知识,因为我想要从事这个行业,我付出任何努力都是我自愿的,即使投出近百简历,都一一拒绝,但这股热情不会击垮我。那段时间简直就像着魔了一样。后来经过自学,成功入职产品助理。
不过起步比较晚,我是快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岗位的。之前在大学里得过且过,一直觉得以后一定会在医院安稳工作,没想到最后还是跳出了舒适圈,想尝试另外一种活法。其他同学不要学我,人生规划应该越早越好,有准备的人,才会有更多的机遇。
后来,认识到自己也还只是半路出家,本着想把产品做好的决心,我又继续报了产品培训班级,想系统的学习产品。于是我才接触到了「起点学院」,接触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囊括各类产品运营知识的大平台。
不同的工作会有不一样的思维,要说改变,我觉得对我改变最大的就是思维模式。我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善于思考。到现在我做产品也正好一年了,这一年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两个字,迭代。
产品要想越来越好,那就需要不断地优化迭代。互联网产品做之前,产品经理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市场分析,竞品分析,用户分析。对于用户的需求需要不断的收集,然后对需求进行管理和规划,需要知道用户的核心需求,针对他们的需求从而不断的优化产品。
那如何知道用户的核心需求呢?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难的能力。
我在工作中也经常对用户的核心需求摸不着头脑,但后来学习到产品课程,茅塞顿开。
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需求?需求是为了满足某类用户的某种欲望或解决某些问题时所产生的现象。
而在提炼需求时需要掌握4个要素:人物+场景+目标+任务。
什么类型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有什么愿望,实现这个愿望又有什么价值。
我们需要深度挖掘这些用户的需求从而转化为产品需求。但并不是只要用户提出来的需求,我们就要去做,因为还有些可能是伪需求。因此,我们还需要辨别需求的真伪。
这里有4点可以进行参考:
- 第一,以用户为中心。每个用户的使用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不一样,我们需要找到那部分的核心用户,看看他们提出的需求是否类似;
- 第二,以场景为中心。这个角色是基于什么样的场景才有这种需求,换了一个场景是否这种需求就不再强烈;
- 第三,以数据为衡量标准。数据是客观的,我们要学会以数据为依归;
- 第四,以成本为考量。做产品最终还是需要追求商业价值,要关注投入产出比。基于这几点就可以火眼金睛辨别真假需求。
需求真伪已辨,就需要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列以及管理,我们需要把用户的需求做成需求池好好的维护起来,从中进行反思与总结。
源源不断的需求让产品不断迭代与完善,最开始是MVP,只有核心功能。到最后的不断优化,最终在功能上,交互上,视觉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逐渐变为用户喜欢的产品。
人的成长和产品一样,都需要不断的迭代,我们活在世界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我们自己就是一个产品,我们需要对自己不断进行规划与迭代。正是因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我似乎对自己又了解了一些。
产品需要挖掘用户的核心需求,才能做好产品。但对于我自己,我是不是也需要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呢?
基本特质:
- 我喜欢什么?
- 不喜欢什么?
- 我了解什么?
- 不了解什么?
- 我的缺点?
- 我的优点?
- ……
缺点需要迭代,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优点也需要迭代,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原因吧。
高层次特质:
- 我想要什么?
-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又是为了什么?
- 我到底想要追求什么?
- 我是不是也有着我的使命?
- 我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 ……
只有不断的去探索我们自己的需求,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
探索需求后就需要识别核心需求,进行产品迭代与规划。我们也许不能把每次的迭代控制地像直线一样持续上升,但我们总要出一版产品1.0吧,然后通过反馈或数据,才会知道这个产品未来该怎么走。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发生碰撞,才会越来越明确产品的形态。
我们自己也有可能在某一阶段把自己的非核心需求当做重心,出现问题后,我们才会关注到。这个时候我们决定改变方向,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迭代。身处社会中,我们赋有很多的角色,会发生很多碰撞。但只有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你才会知道哪里出问题了,才会进行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产品在迭代,因为有知道它核心需求的产品经理,有着一系列想做好产品的同学们在后面默默努力;
人也在迭代,因为此刻你就是自己的产品经理,你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要对自己负责。
想起一段话,意思是如果你的目标是北方,你一直往北方跑,那是不行的,因为在正北的道路上,可能会有河流,会有沼泽,会有一切阻挡你的东西。但是你可以绕个弯,继续前行,只要你的目标足够坚定,不管绕多少弯,你最终会去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迭代,其实就是你在不断完善自己那条曲曲折折但是又盘旋着向上的路径。
1877× -
9 做运营的这些年#吴才海309做运营的这些年吴才海 当前排名:17
从大学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运营岗位,不知不觉已经4年了。
4年时间对人生的占比不大,但是这4年确实职业生涯最为重要的4年。
回首一路走过的历程,其实蛮有趣的,做过B端产品,也做过C端产品,也独立创过业。之所以走上互联网运营这条道路,完全是机缘巧合,因为我是读自动化专业的,学过编程。按理来说应该走上程序员道路才对,但世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
初接触运营时,对运营这个岗位十分不了解,所学到的知识都是通过百度或者看书学来的,完全没有一套知识体系。甚至还觉得运营就像是打杂的,需要写文案、与用户聊天、策划活动、填充审核内容,各种事无所不包。虽然现在也还是这么觉得,但是对运营,在认知上深了很多。刚从事运营时,大家都是刚毕业出来,都喜欢互相问做什么工作的?我给朋友说自己是做运营的。朋友总会接着问,那运营主要是负责做什么的?哑口无言,因为那时自己对运营概念完全解释不清楚。
刚从事运营时,接触运营相关的东西较少,写方案和策划活动的时候,常常陷入思路枯竭的困境,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去写,每次都会去百度上寻找,搜寻的好多有深度的知识,点击进去都是来源于一个网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逐渐的,越来越喜欢这个网站,同时关注了公众号,每天必读里面的文章。十分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网站,在我是小白时候,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平台上有深度的文章,让我知道自己平时写方案时里面遗漏了哪些东西,一份完整的活动方案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如何去产出优质内容。
随着从事运营时间越久,逐渐接触了更多同行,也逐渐有了一套自己的想法,现在也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的投稿作家,虽然稿子次数比较少,而且现阶段文笔和思路还是十分欠缺火候,但有个平台能让我和大家交流分享个人见解,还是十分感谢的,在分享的同时还可以给自己不断总结。
很多人问我,你做运营这些年有什么心得,其实最大的心得就是——所有的运营都绕不开人,运营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人”。以人为本,在战略上从人性需求出发,战术上重视用户体验,这就是运营的核心。
现在时不时身边会有一些朋友或者学弟学妹们跑过来问我,运营这个岗位有前景吗?
很难回答。
因为我发现身边做运营的朋友,大部分都还处于相对苦逼的阶段。但是运营是一条很长的赛道,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运营都会是十分重要的岗位,所以运营是一条很长的跑道。
有人曾经说过,互联网第一阶段,是概念驱动年代;互联网第二阶段,是产品驱动年代;互联网第三阶段,是运营驱动年代。
未来,产品和业务流程越来越同质化,运营将决定着一个产品能否脱颖而出。
未来能够懂业务的运营,有更多宏观视角的运营,能对产品成长负责的运营,将会越来越吃香。
309× -
10 看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自我价值的变化#小伟同学6933看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自我价值的变化小伟同学 当前排名:2
如果我们用乖巧可以得到父母的爱,我们就学会了乖巧;如果我们用付出得到朋友的信任,我们就学会了付出;如果我们用表达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就学会了表达。
自我价值是你得到了爱,得到了信任,得到了认可,拥有成就感。换句话说,因为你被赋予了角色,所以你得到归属感。父母眼里的乖巧小孩,朋友心中的患难知己,而在认识 “人人”的第一天,他就给你角色和归属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自我认知
人的自我认知会受限于我们的视角与心境,就好比大家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可以一口气跳多高、跑多远一样。
这个在大学的时候被叫做“迷茫”,我也一样,大二大三时迷茫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人人”,在大学还没有体系化的互联网课程时,在这个平台上了解到互联网产品是这么玩的,用户体验是这么一回事,服务设计是这样思考的。
从一开始的工具化学习,到后来的同理心思考,一步一步地找到自己喜欢与擅长的方向,自我认知的不断变化与完善,让我更加自信、帮助我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是每个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点不亚于对食与色的追求。
进入互联网职场后,经常听到一句话『你要会讲方案!』,一开始理解并不深刻,慢慢地感觉到有那么几次,心中欢腾灵感迸发言语上却一团乱码,真的很憋屈。
每每想到这个,都会让我心里有点被击中,也就是那时候,希望不止当一个沉稳的思考者,还要当一名理性的表达狂。
打开人人,开始做一个写作者,从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把我对于某些抽象事物的认知具象化的表现出来,从开始到热爱,思考越来越深,可以把一个简单的APP界面解读出一个小宇宙。
要我说,人人就是个没有老师的写作课,不断改变和完善各位作家的自我表达方式。
自我成长
在学习中进行自我认知,在表达中自我思辨。
输出带来输入。通过人人认识到其他人、其他岗位的思考方式;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产品、运营、设计等都是秉承『研究用户心理』的大目标进行细分研究,当我跳出单个岗位限制的时候,学习到了多维度的用户研究方向,也是通过这个开始搭建自己的能力模型,通俗的讲,可能就是50%的体验+30%的产品+20%策划运营。
自我成长在我看来就是清晰地搭建自己的能力模型,重新定义认知,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最大化发挥自我潜力。
感谢人人带给我们的方向与进步,希望一起坚持,书写更多的人生改变转折点。
6933× -
11 我的九年#一种柑橘289我的九年一种柑橘 当前排名:19
仔细想想,好久没有静下来写点东西,借此机会写写自己从大学到现在的九年。
我的九年
学生时代(2010~2014)
2010年,互联网基本上是由文字+图片组成的,看个gif都需要非常谨慎的时代,流量以KB来计算,每个月就那么几兆。
为了庆祝自己考上大学,入手了一台千元神机——诺基亚5230,塞班系统、触摸屏、近全屏的高端机,当时真是爆款!真的吊打之前的波导滑盖手机。
想着一台手机可以好好用个几年,特别用心保护,直到现在还完好无所收藏在家里。
然而行业变革的飓风来得太快,别说我了,连诺基亚都猝不及防没有反应过来。
2012年左右,手机行业遭受了Android系统的全面打击,HTC、LG等品牌异军突起,将诺基亚打的找不着北。就算后期和微软合作了,也没办法挽回颓势。
而我顺应时代潮流用上了三星Galaxy S3,这是我的第一台安卓手机,但也是最后一台。使用一年多后非常卡,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刚好免费获得一台iphone5s,从此在苹果的路上一去不回了。
第一感受到了用户体验至上的产品是如何nice了。不会为了市场顺应所谓的用户需求(当然现在的苹果确实这方面能力下降了),“用户永远不知道想要什么,只有我们带领用户才能让他们用上完美的产品”。
学生时代的记忆除了手机外,永远不能缺席的就是母校。
作为医学院里面的工科生,基本上感受不到综合大学里的工科氛围,没有计算机、工业文化的熏陶,有的就是医学的严谨、死板。不过医学工科结合的专业,让我对医学、医疗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中国的医护人员真的非常不容易,国家也很了不起,提供高端医疗技术的同时还要兼顾14亿人的公共卫生服务,真的太难了。
所以各位产品人,如果不幸去医院,请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对他们说声“谢谢”。我替那群考前突击的货谢谢各位了(这一段是真的走心了)。
专业的性质决定了以后工作可能要和医院打交道了,回想起当时的理想就是找个医疗器械公司就业,通过高效的工科技术,替医生们减压增效。所以毕业设计做了一个PACS阅片系统,也算是医疗IT的产品吧。
我的学生时代算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智能手机带动了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现在回看起来,当时的自己怎么也没想到手机可以如此方便,也许这就是技术给人的想象瓶颈。而能够突破这层瓶颈的都是像乔老爷子(罗胖?)一样的伟大产品者。
工作时代(2015~2017):
毕业后如愿进入医疗设备厂商,踏踏实实的工作。天生的好奇心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在工作之余做了好多事情,比如编写程序实现一键自动执行常用操作,学习Android、HTML、CSS,自己定个小目标,写个小应用或网站。(也许这就是做产品的潜质吧)
后来走到了产品经理的岗位,开始充满一腔热血,下决定要让产品变得更好用,让用户更喜欢!
然而现实痛击了我,当时公司的产品经理其实属于市场,所做的更偏向于市场经理,配合销售完成工作。
在我这个钢铁直男的心里所做的一切都是欺骗、忽悠客户,因此果断离职。(但这其中的市场经验成了我后期的宝贵财富)
工作时代(2018~2019)
这次的岗位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2B的产品经理,并且依然为医疗行业做着贡献。
也正是从这个时间点接触到了【人人产品经理】,从Axure、Xmind等工具使用到流程图、PRD定义大部分都是跟着人人一点点学习。
再次隆重感谢人人~让我们这些真正想做产品经理的人有了学习规划和知识来源。
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成长,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来到了【天天问】,在这里天马行空的问题都能得到各种角度的回答。产品的思维激烈的碰撞着,不知不觉中开拓了我的思路,提升了我做产品的能力。
慢慢的自己也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每天在群里和大佬们谈天说地,奇思妙想。
潜移默化中带给我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作为产品人,目前我的工作使命就是将激进的互联网产品态势与稳健、保守的医疗相融合,让我们的产品成为互联网给医疗赋能的载体。
九年总结
总的来看,我的工作路线仍然按照自己的设想再走,希望将来也一直为医疗行业贡献。猛的回首,九年匆匆走过,带走了回忆和青春,也给我留下了很多改变。
- GET新技能:从基本的原型工具、思维导图到产品理论NPDP的学习,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库,点亮了自己的技能树。
- 爱上做产品:享受产品从想法到原型到DEMO到正式品的过程。
- 融入年轻人:以往跟95后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out了(看吧,还在用这个词),“拼音交流法”“饭圈文化“”B站二次元“都是些啥?但是在了解互联网产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逐渐融入其中。(感谢在天天问QQ群、微信群中对老年人耐心指教的各位)
- 拥有家庭:家庭真的可以改变很多,就工作而言,只要猎头职位是要频繁出差,我都一口回绝了。人生在世,工作只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丢了生活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家人是唯一值得我倾尽所有的。
- 年龄:变老了9岁,成为很多职场新人眼中的老年人。但各位产品人请记得做产品永远有一颗年轻爱学习的心,所以请善待90后。
289× -
12 成长与舒适无法共存#石砚307成长与舒适无法共存石砚 当前排名:18
起点
讲到改变就不得不提一下在刚入行产品时的情况。
笔者在大学期间的唯一一份实习,是在某大厂的运营岗打杂。日常运营一下官微,写点软文,帮忙处理一下客户反馈,再打打杂。
当时一心想做新媒体运营,于是在春招的时候开始海投简历,也收到了运营,管培生、市场销售等几个offer。
但是当时心里总有一个奇怪(笑)的想法,就屁颠屁颠地想试试做一下产品(当时身边好多人都说想去面产品经理)。于是就恶补了几天产品的知识,再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去参加了面试。
然后……然后就入坑了。
做产品的头半年非常的痛苦。因为对一个产品小白来说,业务流程,产品如何迭代,如何与各个成员沟通都不懂。
一开始做产品就负责了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作为一个无头苍蝇,只懂得抄,完全不考虑产品定位。
看到这家有什么功能,那家有什么功能,就直接堆砌到自己的产品上,最后做成了四不像,而且还没有竞争力。
而且作为小白,没有方法论的支撑,没有工作经验,也不知道产品经理要做版本规划,项目把控,就开始各种给自己挖坑。没有考虑清楚业务流程和逻辑,最后实现出来的效果极差,出现一堆bug,没有打通产品闭环,用都用不起来。
而且想推动工作,就得想办法去提升自己的演说能力,要用事实去说服同事,但是小白本来就没什么发言权,而且对业务不熟悉。
后来领导对我很失望,自己也陷入了质疑自我的恶性循环中(当然质疑没有错),不仅仅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还开始质疑我的职业选择。学习没有什么效果,不懂怎么学习,也不知道该学习哪些内容。
烦闷的时候靠着抽烟来排解郁闷的心情(借口),非常的负能量。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当时没有想着去走出舒适区,而是在舒适区里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欺骗、安慰自己在努力学习,一定会有效果。
改变
过年回家的时候,一个人在阳台抽烟,想了很多。头半年对自己来说过于痛苦,而且近乎荒废了这半年,人生有多少个半年呢?
在某个晚上,我决定过完年回去上班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改变。这些改变要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在我最黑暗的时候,平台上的文章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1. 成长与舒适无法共存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企业微信的一周小结里。所谓的成长不单单指人随着时间变化、年龄增加、身体机能走向成熟的外在成长;而更指内在方面的成长,例如人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心理素质、个人素质和情商的成长。
2018年行业形势不好,为了缓解焦虑的情绪,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看了很多关于成长的文章,其中很多都提到了要走出舒适区。
痛定思痛,笔者思考了很多后,认为要想要实现内在的成长,往往要突破现有的舒适区,去踏足陌生的领域,形成新的学习习惯,了解新的知识。
这个过程很痛苦,也很危险,有时候甚至短时间内看不到未来,但是人生版图的扩张,就是这样不断地走出舒适区,进入陌生的领域而成长的。
2. 心态的成长
关于这一点要着重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
当时在人人上看到了一篇关于职场攻略的文章,详细谈到了应届毕业生入行要注意的事,其中两点让我受益匪浅:
(1)摆脱学生心态
因为工作与大学学习不一样,在大学学习很多时候只需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应付考试就可以了。
但是工作不一样,在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有责任心,要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
心态上的变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把自己的态度端正了以后,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进步。
(2)要一直学习的心态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在过去的100年时间内,社会变化非常巨大,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所抛弃。
同时做产品也是这样一个道理,去竞品在不断迭代,如果不求变化,不学习社会的新知识,那么没多久就会被那些挖空心思想要获取用户、提高市场份额的竞品打败。
将自己当成一款产品来进行迭代,也要保证每周要学习到新的内容,不断成长。
非常庆幸自己能看到这些观念并沉淀成为自己的思考,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努力践行着这两个观念。
3. 方法论的构建和沉淀
在最开始的时候,阅读完人人上的文章以后,没有什么总结和沉淀。后来经过主管的点拨,开始写一些读书笔记,也在天天问写一些回答,帮助自己沉淀方法论。
因为脑子里想的东西终归是比较虚的,而且作为产品经理是要将自己思考的成果进行输出的。但是要将思考输出成实物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要不断走出舒适区锻炼这个能力。
再谈一下方法论的重要性,方法论就好比战争中的战术理论。上面谈到的心态是战略,战略正确也需要战术的支撑。
而且拥有了方法论的支撑以后,不仅工作有了目标和计划,在和同行还有领导沟通,也能站在比较相同的高度上(如果不懂方法论,你可能连UGC都不知道,等他们和你讨论UGC的时候,你就无法参与了)。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慢慢不仅了解了“二八原则”、“用户价值”、“产品生态”、“产品闭环”等知识(和开发设计互怼的时候更有了底气,输出的原型和文档也更规范更符合业务流程了),也通过大咖们的分享形成了自己产品工作的安排表和计划(不仅效率提高了,面对工作也更得心应手了)。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人人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学习和成长,也要感谢我的主管对我的点拨。
4. 自制力和产品心
(1)自制力
做了产品以后,更了解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做产品经常谈起人性七宗罪,要从满足人性七宗罪的角度来做产品,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反而对自己的一些缺点看得更清晰一些。
因为做了产品以后,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工具很多时候是双刃剑,关键要看使用者的目的和自制力。
产品可以去规定限制用户沉迷或者不好的行为,但实际上都是人性弱点的体验。但是用户很难会去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就爱归咎于产品/外界。
其实,工具只要用在正途上就是好的。
自己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也很难正视自己的错误,喜欢归咎于外界。既然自己是做产品的,明白这些道理,明白人性的弱点,就更应该避免这些情况。
(2)产品心
做产品要求留意生活细节,做一个细心的人,很多需求都是在生活在不起眼的小细节中发现的(在大学容易丢自行车→为什么大学生在学校骑自行车→教室离宿舍太远→大学生需要校内出行工具→ofo共享单车)。
自从做了产品以后,连刷个二维码乘地铁都会想,这个页面跳转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在生活中碰到什么事,发现什么新事物,或者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都会想着能不能有办法、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总之一切东西都想往产品上去靠。
要是在以前,根本看不到这么深层次。在坐地铁的时候估计只会想什么时候能有座位坐吧(笑)。
写在结尾
通过上面谈到的这些思考和改变,现在工作慢慢有了起色,也算是走过了那一段至暗时刻,有了成长的方向和动力。
虽然过了爬过了一个坑,后面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坑等待着自己。今后也一定要努力学习,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这次投稿就是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让自己在“走出舒适区→让陌生区变成舒适区→进入新的舒适区”这样一个闭环中不断迭代成长。
最后用上文提到的那句话“成长与舒适无法共存”来勉励自己和大家,要想成长、改变就要走出舒适区。
想让自己的肌肉能加壮实,就必须承受肌肉拉伤重塑的痛苦。
在看不到成长的效果时,也一定要给自己加油打气,你在陌生领域花费的时间和经历都会让你有所成长。
即使这是三分钟热度,你也能获得三分钟的知识和成长。而最恐怖的不是改变的痛苦,而是不敢改变的痛苦。
在结尾再次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并祝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九岁了。希望在他十岁的时候,我能超预期地成长,在这分享更多自己做产品的经验,和更多人一起成长;同时也希望人人在十岁的时候能变得更好。
307× -
13 《我的那些年》微电影#三爷1742《我的那些年》微电影三爷 当前排名:8
仅以本“电影”纪念自己一个人走过的成长之路!
- 主演:三爷
- 友情客串:老罗
- 前导演:命运
- 后导演:三爷
旁白
如果说人生如戏,但从没人说过这出戏很多时候都是有一位叫命运的导演安排给你的,而你可以做的就是选择按部就班地演,还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导演。
第一幕:大学
- 主演:青涩的我
- 角色:创业者
在大学的时候我曾经也是一位互联网创业者,我从事的方向是校园新媒体。当时的微信公众号还没有像现在这么泛滥,很多人还不知道微信公众号是个什么东西,可以说我的后面的小成功完全是赶上了公众号红利期。
那个时候我的微信公众号内的功能很简单,就是帮助同学一键去查询考试成绩。
不要小看这个功能,相信用过教务系统的同学都知道,在当时查询个成绩可是相当费事的,我们首先要登录教务处系统再跳转若干个页面再跳到成绩列表,再去按学期来查询自己的成绩。
而我的公众号通过爬虫只要输入完账号密码一键就可以帮助同学完成成绩查询。
也就是通过这个功能,我的公众号一举收获了将近2000名的粉丝。再有了两千个粉丝的基础之上后,公众号的局面就慢慢被打开了。我开始联合学校内的一些社团去做。校园的社团活动分发。慢慢的成为了学校最大的微信公众号。
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展起来后,看着周边的兄弟院校还没有公众号,我开始主动提供运营方案输出,也帮多个高校的朋友建立起了微信公众号。报酬只有一个大家一起联合,组建地区级高校微信号联盟。
再到后来我们甚至拿到了某机构的天使轮融资,而当时的我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但是好景不长,当时的这个项目由于没有核心的竞争壁垒,也不懂得建立产品的护城河。随着各大学校开始牵头建立起官方号,我们这些打着学校名头去服务学生的小号,一个个或者被收编或者被抛弃,一时间合伙人散了,地区媒体联盟垮了,而我也从一夜直接变为了机构口中的骗子。
其实再复盘当时的项目,最大的弊病就是没有及时去将用户导流到自己的地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懂得去建立私域流量。
而自己也没有去注意市场动向。可以说我的失败就在于当时的我没有一套系统的产品思维,无论是面对市场,团队,产品都是想到哪做到哪。
第二幕:毕业季
- 主演:转型期的我
- 角色:开发小哥
一转眼就到了毕业季,学校像一位看儿不成器的老妈一样一脚把我踢进了社会。
由于我的本科是学计算机的,就这样在创业失败后,我一面对外面人说要去做一名开发,去学习大企业的成功企业东山再起。实际上是脑海中一片空白,看着自己四年唯一会的就是写点代码,于是就不得不先找个工作解决温饱问题。
坦白的说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是浑浑噩噩的,面对人生第一次惨败,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干什么。
但是事情似乎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去随便找个工作就按部就班的过下去。
由于大学的经历,在我入职后没几个月在研发这个岗位里,一种无处发挥自己想法的局面让我变得水土不服,甚至让我第一次对工作产生了落差,我难道真的是需要找份工作去消磨自己的大半生,还是像我吹出去的牛那样准备学点东西再回去和之前的那票兄弟玩次大的?
借用可能是老罗的一句话:这种落差准确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处安放的灵魂带来的。
当时我开始真正的去思索,我的未来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让我第一次明确的规划了我的人生:是的,我要去做一个产品经理。
因为无论是公司发展、商业模式还是互联网行业中的新生事物,没有一个岗位能比产品经理更能接触全面了。
于是乎,我便毅然决然的开始了从一名开发向产品经理转岗的艰难征途中。
大家也知道在职场中,每一家公司对你上一份工作的经历都是非常看重的。
而如果如果你想要转岗,那么就意味着你上一家公司的经历在招聘者眼中将很有可能变得一无是处。
更别提当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又失去了应届生的光环,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既然我认准了要去从事产品经理这个方向,我就要想方设法去转到这个行业。那时的我也同样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便对自己提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能在进入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时候就能有充足的知识准备。
所以那个时候我疯狂的在网上去寻找有关产品经理相关的文章,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发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网站,我发现在里面非常详尽的将产品经理各个内容的类目都列举出来了,于是乎我就像一个发现贝壳海滩的孩子一样,疯狂的去捡拾每一个贝壳。
刚开始由于根本对产品经理这个行业不了解,感觉里面的任何东西都是新的知识。所以当时每天一下班我就打开网站去从首页的第一篇文章打开开始阅读,一口气阅读10到15篇文章,还将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文章打印出来,挨个打印出来去做阅读笔记。就这样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光笔记居然写满了两个笔记本。
大家可以看,这是我当时所做的笔记。
(时间蛮久了,纸张也有些泛黄了)
当时我在阅读这些网站上大牛所撰写的文章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地问自己:什么时候我也能像网站上的这些大牛一样能去分享我的产品经理经验?
可以说正是那段时间所积累的知识,让我对产品经理完成了认知上的扫盲,我也从理论上了解了什么是需求管理,如何将一个需求落地拆分成一个功能?感觉和大学的那段经历相似又有很多不同。
当然在随后的面试过程中,我也凭借这些东西成功拿到了产品经理的offer。
第三幕 入行
- 主演:学习中的我
- 角色:产品经理
虽然在进入产品经理工作前,我做了很多的学习工作但是当我真正进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感觉还是完全不一样,也印证了不知道哪位伟人说过的那句话:你知道和你会做并不是相同的一件事。
现在回想起来刚入行成为产品经理的那段时间真的是非常痛苦的。每天都有同事去跟你聊一些你从未听说过的名词。什么是DAU?什么叫用户价值?如何提高用户留存?什么是渠道?什么是敏捷开发?
每天所接触的东西,其对知识的要求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不过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就是要求比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更了解行业,了解用户,唯有这样才能去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最难受的并不是每天要去学习新的知识,而是作为一个刚转行进入产品经理的新人,为了不被比自己大好几年的开发同事所看低,认为你这个产品经理不够专业,这些东西我无法也不敢向周围的同事请教,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倔强的我,用好听的话来说或许这也是一种天生骄傲吧!
所以那个时候我在每天下班之后都会对自己进行疯狂的充电,也正是那段时间的近乎残酷的历练,也让我逐渐找到了一个到现在都还在使用的应对新事物的学习方法:
每次在我遇到一个新的概念之后,无论是像最近流行的渠道下沉,还是私域流量等概念,我都会先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网站上去看一到两篇相关的文章,通过作者们通俗的言语与实际案例去对这个概念产生大体认知并建立起一个框架,再随后对这些新概念背后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去找对应的大部头的书去啃,如果发现新的知识点再回到网站上去寻找通俗解读建立新的知识框架。
行动框架如下:
摄像老哥请把镜头移回来!
好,我们继续。当然随着阵痛期的走过,我自己也算真正的入了产品经理这一行。开始慢慢去参与到了一些系统的设计中,这些年走下来,我设计过万级日活的app,也做过数十万级的资讯PC站。也说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有了一点自己的认知。
我也逐渐开始去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经验所得去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分享。
我到现在的还记得我当时第一次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投稿时所立下的目标:
就是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经验能被行业中的同行所认可,并且也能帮助很多像我以前有同样经历的年轻人去顺利的进入产品经理这个行业。
(2018年5月15日第一篇投稿)
这次我给自己的目标设定了一个里程碑就是要成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的一个专栏作家。
第四幕:未来
- 主演:三爷
- 角色:产品经理
其实仔细回想下来,我的前面这些年里,我的角色身份发生了这样的改变:
再看看身边第一家公司相识的开发同学,我用了4年时间终于在另一个赛道上与第一家公司的开发同事站到了同一级别,这背后冷暖唯有自知。
现在我正坐在去机场的路上写下这篇文章,看着这一个个向身后略过的路灯,就像一页页台历翻了过去。我觉得是时候向未来宣战了,不是吗?
我在这里悄么的给我自己未来又制定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让自己能做出一个路人皆知的产品。
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在身边的人在打开手机时会点开我设计的APP,给自己的朋友说:“我现在用的这个工具APP蛮不错,我推荐给你!”
当然我会继续分享我对产品的感悟与经验,谢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也谢谢一路陪我成长的产品经理上的那些无私分享知识的作者们!
放映完毕!
1742× -
14 唯有不变,才能有更大的改变#林溪成1727唯有不变,才能有更大的改变林溪成 当前排名:9
改变的宿命
“你这脾气有点暴,改改吧;你真的太懒了,改改吧;你这么熬夜可不行啊,改改吧;你这工作方式有点问题,改改吧;我有点胖了,改改吧……"
改变就是我们的宿命,改变时常萦绕在我们耳旁,浮现在我们脑中,甚至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想想生活,你会发现,安于现状的佛系青年忽视它,或许真成咸鱼;努力进取的斜杆青年忽视它,或许就不能突破瓶颈;绝大多数忽视它的人,也许都没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所以,人这一生不能忽视改变的力量,但也要正视改变的结果。因为,并不是所有为改变而付诸努力的行动都能及时获得正反馈,但所有因没法承受改变带来的”痛苦“,而放弃坚持的都将是一场空。
其实,这样的道理在最近火爆的电影《哪吒》中,我们或多或少有些感悟,正如哪吒想通过斩妖除魔,守卫陈塘关子民安危,以化解世人对他的成见,但奈何成见的大山不动摇,不仅让哪吒付诸的行动得不到正向反馈,甚至一度让哪吒没法承受为改变成见所带来的痛苦,而放弃正名(证明)的念头。
相信看过电影的同学都知道,影片的结局是:哪吒拯救了陈塘关,陈塘关的子民也消除了对哪吒的偏见。
而影片中,我们似乎没有看到哪吒为打破成见而故意去讨好世人,也没有看到哪吒为打破成见而做出一系列的改变计划表。但,我们可以看到”不认命“,是哪吒在打破世人成见中唯一不变的信念。
正如,影片结尾太乙真人的台词,“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但我晓得, 不认命,那就是哪吒的命 。”;是的,改变不一定成就自己,但正视自己,就是一种自我成就。
所以,我想说的是,成就自己的改变并不是一味的迎合打补丁,而是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正是本文想表达的主题“唯有不变,才有最大的改变”。接着,我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以产品的视角来分析一下该主题。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惜别魏征的话,魏征在世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时常让唐太宗自省看见所得所失,这其实是对魏征的高度评价。
时至今日,其实我们很多时候也都是“以人为镜”,但非唐太宗之意。直白的说,我们所谓的以人为镜,就是比较,跟别人做比较。所以,很多改变之意都是比较后一股脑的决定。好比,初高中时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就一味的去模仿以致赶超;好比,现在身材没别人好,就节食减肥啊...
我想说的是,今日之我已非往日之我,回过头看看过往,你会发现其实难的不是变化、改变,难的在于正视自己,认识自我。所以,唐太宗的第二面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镜子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触及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按照唐太宗的意思,以历史为镜子,可以反映历朝的存亡兴衰。但,这里我想理解为,“以过往为镜子,发现自己的变化”。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当做镜子,看看过往的自己,跟过往的自己比。
回到9年前
假如,时间退回到9年前,也就是从2010那年开始,用1天的时间重新走完9年,你愿不愿意去走,你想好怎么走没?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会是跟我一样的,都想重头走一遭。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我们,发现了一些改变要是做得趁早,现在或许不那么焦虑、现在或许可以谈笑风生、现在或许就不会被生活逼着那么死了。
要是你也有这个感悟,那我觉得应该庆幸。庆幸你至少已经在正视自己,已经开始摆正自己了。
那为什么时间必须退回到9年前呢,因为9年前对我们95年的来说,大多数正好经历了人生三个重要的时段,面临了两次重要的抉择,把握或失去多次机会。而对于一个企业、一个产品来说,9年的时间,它们或许经历过九死一生,忍受过天使投的不接待、VC以致员工的质疑,承受过红海市场的竞争压力,承担着种子用户的流失,用户量涨不去的痛苦...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所说的重要的三个时段是指,高考、大学、工作,而两次重要的抉择毫无疑问是高考填志愿时选学校选专业和大学毕业时选择城市选行业选职业。那为什么是它们呢?我们从下表来看看:
可以看出,我大致给它分成6个阶段。因为我觉得人生历程的这几个阶段有着非凡的意义,这几个阶段是选择、机会、生活的分岔路口,是决定往后所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的里程碑。所以,人生历程非这几个阶段莫属。
另外,我将人生历程与产品历程放在一起并做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做的缘故是因为我觉得,宏观上来说,”产品如人生,人生亦可当做产品打磨“。毕竟产品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历经完整周期的产品也都是每个阶段,每个阶段度过,成长的。同样,它要是在重要的阶段稍有不慎,那它可能就存活不了。
微观层面是人生历程和产品历程很吻合。我想,这才不违背本文以产品的视角看问题。
第一阶段为出生~12岁,而我们出生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没法像哪吒一样逆天命,我们仅仅是平凡转世而已。这一阶段持续到12岁,是因为12岁前我们还没长大,不用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属于人生最为快乐的时候。
反观产品第一阶段的定位用户,开始定位用户往往是因为我们萌生了新想法、产品雏形正在脑海中,而一旦确定用户群体,划分出核心用户、主要用户并开始了解这些目标用户,我们就不会轻易的更改目标用户了,也就是目标用户被我们锁定了,我们此时的主要任务不再仅仅发现目标用户了,而是研究它们了。
第二阶段是13岁~高考,这一阶段面临升学、学业的压力了。彼时萦绕在我们耳旁的无非就是,”高考决定命运,一考定终生,上不了大学人生失去意义,成绩成绩...“。是的,因为大学学历决定了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是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然而,现在我们也逐渐理解那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压力是理所应当承受的,显然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经历。
但,我的高中、高考发生了一件事情,它奠定了我如今可以侃侃而谈说我有一个重大的改变。所以,9年前的我是怎样的,高考发生的事是什么?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因为高考我的语文还差3分才及格,仅考了87。而为什么我的语文这么差呢,但其实英语更差。没错,因为我是一个偏科非常严重的理科生,不过,2014年的高考我总分471,这对于一位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来说算还过得去,毕竟可以上本科。
然而,我的语文那么差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精力都投在理综和数学;其二,不喜欢阅读,写作。
毫不夸张地说,高中必读、必考的名著,书籍我没买,没有完整的看完一本。过分的是,课外书也都没有买过,没完整地去看完一本书。所以,后果可想而知,我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好,名著、诗词一问三不知,作文都是靠背名人名句,记模板,生搬硬套以勉强凑过800字。
可以想象当初我沉浸在理综和数学科目的样子了吧。其实吧,用“肚子没一点墨水”来形容当初的我是最恰当不过了。
此时,大家应该都猜到我重大的改变应该是阅读和写作了,我想说你们猜得一点儿都没错。但,大家应该更好奇的是我的这个改变是何时开始,是如何发生的,我为了这个改变做了什么。
不着急,先让你们回忆回忆自己高考的征途。我想,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说,你们有太多关于三点一线、关于孤独、关于熬夜刷题、关于奋战的心酸过往。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大家仅仅是因为看到这篇文章又或者是无聊而去回忆过往经历过的一些现在看来有点可爱、有点傻的事,那可能大家的收获或许仅仅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感慨,诸如:当时好傻、当时我怎么学不会理科、当时我怎么不谈恋爱、当时我怎么会跟某某走在一起等等。
以复盘的姿态看待改变
而我希望的是大家对过往,不仅仅是回忆,而是要以”复盘“的姿态去对待,毕竟像前面所说”以过往为镜子,发现自己的变化“,这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从产品的视角来说,这就是在洞察用户,研究用户。
也就是说,其实很多产品的设计者就是因为洞察到了用户行为、心理的变化,而正因为抓住了变化背后的起心动念,变化背后的动机,才会挖掘到用户真实的需求,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所以,建议大家从产品的视角来复盘过往,看看自己的变化。当然,我总结了六点,仅供思考。
- 改变念头背后的动机;是因为被泼冷水暗下决心、还是因为与别人比较一时兴起、或者是受迫于外界压力,又或者是实现目标过程顺其自然的发生;自己彼时的心理和行为。
- 改变时机是否正确:是否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改变行动,现在看来当时的改变是否晚了,是否觉得改变早点就有不一样的收获。
- 改变是否有必要;这个改变对提升其他方面是否有影响,会不会失去平衡。是否有其他的优势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改变的目标是什么;这个改变是为了达到长远的目标还是为了短期与人一较高低的目标。
- 改变的切入点,如何改变;这个切入点是否切中要改变的本质地方,改变的关键行为和依赖是什么。
- 改变的成果怎样;是否达到改变的预期,又或者是否超出预期,还是改变不尽人意。是哪些点阻碍改变的结果。
从以上6点,可以看出,复盘改变和复盘产品的流程、思考一一对应得毫无违和。相信做产品的你,对复盘产品的那些思考并不陌生。彼时,希望你在回忆过往之际,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的产品。其实,深入的复盘自己,就是在磨砺洞察力和同理心。
业界有一个衡量产品功力的说法,说的是能越快从产品经理角色切换到小白用户角色,就说明他产品功力深厚。我想,这绝非谬论。毕竟,产品角色久了就会有思维框架,不容易跳出。而通常思维惯性往往会让我们凭经验凭感觉做事,这样的现象是非常可怕。因为,用户偏好、用户心理有随时发生变化的可能,而你认知的用户是过去式。
好了好了,我想大家是不是按耐不住想知道我从0到1的改变。那好,那就将思绪拉回到高考结束后,我们再来看看高考后面临的第一次抉择,报考大学、迈向大学象牙塔后的经历。
时间回到2014年9月,我报考了机械自动化专业,来到了著名的沙县小吃之乡,福建三明,三明学院就读。所以,我改变的念头是不是发生在大学期间,是什么对改变起心动念了。
那现在就按照上述的复盘方法一一看下。所以,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很遗憾,我改变的念头并不是发生在大学伊始,而是大学结束之际,也就是准社会人之时。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遗憾,以让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或已是老油条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小小的建议。
学历是大多数人工作的敲门砖绝对没错,但决定选择怎样的工作,做何职业并不仅仅取决于专业和学分。更确切的说,大学期间的自我认知,摆正自我是决定未来工作的主要权重之一。它比学分和成绩有更大的量化作用。好比:大学的我算是一位风云人物了,集各种荣誉一身。(国奖、12项省级及以上奖项、学生主要干部),但现在你说让我重新走一遭,我为什么毫不犹豫的选择愿意重新开始呢?
因为,这跟工作有关、这跟如今的改变有关。首先,我没有做好自我定位,没有认知外面的社会,就是学校的井底之蛙。所以,大学我并没有选择一项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事,没有选择一项在未来具有竞争力的技能去学习,去探究。
而是短视,只想做那些现在看来就是,快速可以得到正反馈的事情。诸如,当学生干部、拿国家奖学金、参加比赛。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事情不好,我反而支持刚踏入校园的新生要多体验、多参与校园活动。只是觉得我从中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用市场、产品界中VC、用户、合作伙伴常问的一句话来告诉你定位有多重要,”你的产品定位是什么?“。别小瞧这句话,一旦你说不清产品定位,VC是不会把钱投给你,因为在他看来这个投注显然存在风险。
其次呢。就是大学的经历跟高中有个像极的地方,那就是”偏科“,但这是不是偏理科,而是正如上述所说,
大学我倾向于”校园活动“,把80%的时间花在社团活动、比赛中,如果从成绩上看应该是有80%的收获。但如果从现在制定的长远目标,工作选择来看,当时所做花的时间仅有20%的收益。
不怕你笑话,大学的我依旧不喜欢阅读,写作。同样,没有完整的读过一本课外书、仅买过几本诸如,小说《解忧杂货店》、文学书籍《谁的青春不迷茫》等。所以,在现在看来,我建议把80%的时间花在20%重要的事上,因为那样才会有80%的成果。
所以,我改变念头的准确时间、发生场景,背后的动机、起心动念到底是什么。不急,现在就揭开谜底。
首先,有必要先讲明我改变念头背后的动机并不是被泼冷水暗下决心,而是属于”实现目标过程顺其自然的发生“,或许你觉得很诡异。但,自我复盘、反复思虑后确实是这样的。
由此,我改变的念头是发生在18年春节,我写下的第一篇公众号文章。记忆犹新的是彼时的场景,像极了发现新大陆一样,有点激动,感觉自己会像乔布斯一样成为改变世界的人,但现在看来当初有点脑热不知好歹。
不过,当初我最真实的心理是觉得要是我能做出一款改变生活的产品那该多好。所以,这种起心动念也就为目标播下了种子。
野蛮生长的产品征途
显然,我的目标是做一款能改变生活的产品。所以,自然而然在毕业后选择做产品经理。不用多说,选择产品经理是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而正是产品经理的职业,让我不知不觉有了改变的切入点,从产品入门书籍看起,有了更多的输入。从公众号文章的写作,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输出。从正式输入阅读书籍开始,时至今日,我在微信读书、当当云阅读、掌阅平台累计阅读时长超500小时,共读完18本书籍。
写到这里,大家大概都清楚9年前的我是怎样的,9年后也就是如今的我,跟以前比有了不一样的地方了。但是,相应大家也期待,我的重大改变到底变化有多大?(是这么大、还是那么大,哈哈皮一下)
不妨,现在就毫不保留的透露出来。还是以复盘的方法来,首先:我知道了自己的改变时机有点晚了,这些改变早该发生在大学期间,但又奈何现实世界没法回到过去。仅有的感慨就是要是在大学就对产品经理有足够的起心动念、对阅读、写作有足够的兴趣与信念,现在的我应该是不一样的我。
所以,”我起步已经晚了、我认知不足以支撑发展、我输入输出还不够“,一直烙印在我心中。
其次,随着做产品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思考阅读和写作的必要性,因为我深知产品经理的这一项“口头沟通和当众演说能力”,硬指标我达不到,不合格。但,由于团队的包容和接纳,让这项改变可以晚点开始。
经过反复的琢磨、思考,我认为阅读和写作的必要性极大,因为它让我对产品有了复盘、对产品的认知有了提升、对市场和用户的洞察深刻了。正如,一年前我仅能在公众号发表一些对产品表面的分析、思考;而现在我可以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发表一些对用户心理的研究、对细分市场、领域的思考。
其实,来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写作的触发因子是,寻求瓶颈的突破。这也正是我要说的,我是如何改变,为了改变做了什么。或许,此刻你会疑惑,我不是已经实现改变了吗,还确实是一个较大的改变,为何还没结束改变呢?
因为,我的目标是做一款改变生活的产品,这个目标一直没变过,而这个目标也就是改变所要企及的目标。那现在,我想用一个非常的典型的模型来说说,时至今日我的改变进程,我如何一步步改变。
相信你也猜到这个模型是上瘾模型,这个模型在产品界可谓是被视作教科书。正如我上述所说的,来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是有触发,且属于内外部的触发。外部触发呢,其实就是我公众号所写的文章阅读量极低、反馈几乎没有。而内部触发当然是,发现自己所写的文章质量、水平还有点参次不齐、得不出手。
所以,触发我突破瓶颈的因子是改变输出类型、改变输出质量、改变思考深度、改变输出平台。而彼时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是一个不二的选择,因为这里是产品经理的交流平台,这里聚集了产品相关从业者,在这里写作可以得到更多反馈,毕竟反馈是检验自己文章的水平、思考的深度是否改变,是否提升的指标。
于是,我开始行动,在平台上写下第一篇,而第一篇也仅仅是预热,所以达不到预期也在所难免。但至少,我发现我的输出类型、输出质量、思考深度开始有了转变,毕竟这里有审核,有较多的读者,有更犀利的评价,不像写公众号文章可以“自娱自乐”。
持续的行动,当然是因为平台有一定的酬赏。而这个酬赏更多的是来自精神上,诸如阅读量、收藏量、点赞、评论等多维度的反馈,这些反馈其实也不足为奇,毕竟是每一款做UGC社区产品的基本功能。但,假如没有这些反馈,或许就不会有爱现心理的满足、群体认同感的需求。
而UGC产品的用户天生就有一个“期待反馈”的心理,他们期待读者、观众的评价、期待以客观的指标来衡量自己的创作价值。所以UGC产品就能够很简单、很轻松的实现用户超预期的的满足。
但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酬赏是,业界前辈或产品前辈对文章的认可,以寻找交流探讨的那种满足。由此,这种满足、酬赏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有投入的信心。
一步一步的做出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目标。而彼时的我,已将目标做了细化。我将终极目标细化成三部分,这些细化的目标就是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而我做到每个阶段只有一个核心任务,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具体细化如下:第一部分、成为平台专栏作家;第二部分、出一本产品相关书籍;第三部分、创业做出一款成功的产品。截止目前为止,我尚未实现任何一个细化目标,但第一部分的细化目标即将达成。相信攻城狮一直在……
正如开头所讲,“今日之我已非往日之我”,难的不在变化,而在于认识自我。而唯有不变,才能有更大的改变。
但愿,你、我、都能永葆初心,在改变的路上破釜沉舟。当然,也希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能够不改变给产品从业者提供最好服务的理念,让创作者、用户能够在平台有更多、更大的改变。
如果用一句话作为本次分享的结语。我会用,在我当时住入一间不太理想的出租屋时所感慨的话来结束。——“我们应该庆幸还有生活逼着我们改变自己”,希望与你共勉。
最后,我想问,如果现在有一次回到9年前重新再走一遍的机会,你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重头开始“吗?
1727× -
15 九年改变,九年坚持#SenYi223九年改变,九年坚持SenYi 当前排名:22
序
九年,横跨初中、高中、大学、工作,每个人的一生有很多九年,但是绝对没有一个九年会如此精彩,从懵懂初中到励志高中,跌跌撞撞走了过来,从迷茫大学到进入工作,正如陶渊明所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一路走来,路还是那条路,但是我早已经不是我。
九年前的我
一、你好,互联网时代
九年前的自己在初中学堂徘徊,从小充满好奇心的我对什么都感兴趣,从一开始的街霸游戏厅,到掌上机,再到后来PC时代崛起,偷偷上网成了我的一个“优秀”的习惯,甚至不惜被父母混合双打。
图片来源网络
那个年代,买的起一台电脑的家庭非富即贵,黑网吧成了我第一次认识互联网的地方。
但在2010年,父母为了工作买了一台台式机,打开了我的新世界,沉迷最火的游戏——穿越火线,沉迷最火的社交聊天——腾讯QQ,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实现了“上网自由”。
虽然比同龄人都晚了那么一些,但是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自己摸索自己学习,学编程、学修电脑、学“刷钻”、学“抓肉鸡”、可谓“无恶不作”,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就凭对互联网的热爱,我觉得自己有着折腾不完的精力一直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
中考失利后,进入高中准备继续过庸庸碌碌的生活,但是在那个时间段,那个地方,可能大家对电脑都没有那么熟悉,这就是我的优势,有幸被老师选中参加某网络领域的竞赛班,可能幸运确实是机会的影子,在竞赛中区赛第一、市赛第一,凭着七分运气三分实力,总的来说抓住了这次机会,扩展了自己的认知面,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第一次系统性的接触正在的“编程”和“互联网”,当时我就知道了两个词『程序员』和『网络产品』,那时就是一种云里雾里的认知,觉得这些东西离自己很近,但是又感觉似乎很远。粗俗点来说就是“牛X”的感觉。
找不到图片了,只记得这本书被我苦读了N遍
听上去也许有些扯,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前面会有什么惊喜在等着你。可惜,好运不会一直在设备,高考同样失利,进入了一所大专院校。
其实也不算“失利”,想象之中意料之内的事情。在除了计算机方面的学习,我对自身的其他成绩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转眼几年过去了,到了大学更是放飞了自我,整个大学三年自我评价就是“玩乐”。一路玩过来的,大学里把所有应该做的、想做的、不该做的,都完成了一遍,例如:谈恋爱、逃课、旅行、参加社团、做公益、拿奖学金、竞选主席……反正彼时的我已经想的很清楚,只有一次的大学,为什么不让它更完美一些呢?
从初中到大学,几乎没有认真的学习过,但是在未来,你会明白,白天要好好读书,书里有你不知道的,晚上要好好睡觉,梦里有你想要的。你永远不可能脱离学习,可能你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但是当你真正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这大概是我这过来人的肺腑之言。
毕业旅行时懵懂的我
二、莽撞选择,急于选择
临近毕业时,虽然自己成绩一般,但是临近毕业找工作依然很自信,因为我的专业是计算机软件,学过Java、Android、C#、VB、PHP……总觉得不会找不到工作;
不过现实确实挺打脸的,在我毕业的那年其实大学生已经泛滥成灾,随手一把抓来都是本科生,更何况专科生,在经过不长也不短的一段时间迷茫后,找到了一份“实习生”的工作——PHP工程师助理,那时我确实像一个漂泊已久的小船到了一个可以靠岸的地方,死命的抓住了这根靠岸的绳子。
其实毕业前就知道,做我们这行,什么朝九晚五简直是梦想,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工资低活多,但是一直給自己灌输鸡汤,“义务”加班成了日常,想要变成大牛的梦想从未改变过。
这个过程很简单,前期学习非常迅速,中期开始减速沉淀,后期开始重复练习。这大概就是底层互联网人的日常,拿着最低的薪资,干着重复的工作。
致曾经深夜加班的自己
庸庸碌碌的干了近两年,当初的冲劲也被消磨的差不多了,从每天的加班变成每天的朝九晚五准时下班,不想工作就请假,当时完全没有目标,而梦想这一词变得更加虚无缥缈。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改变,做的更好,但是真正做了的又有多少人呢?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与一位长者交流的过程中,突然被其点透,考虑再三选择去一线城市发展。
我毅然选择放弃这看似稳定的生活,选择更加有挑战,更加充满未知的前方。
三、投资自我,重新选择
生活有很多种选择,跟着人群走是一种安全的选择,跟着爱好走,跟着理想走,是冒险的选择,有不可预料的成功和失败等在前面。但因为年轻,选择得起,失败得起,可预料的未来反而太过无趣。
来到一个新的城市,我没有选择之前一直做的职业(开发),选择了做运营,可能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做运营,有几方面原因:
- 厌倦了重复的生活;
- 不想脱离互联网;
- 不知道找什么工作;
- 想要了解项目是如何从研发到运营;
在进入这个岗位前,必然是提前了解了一番,其实说起来是很虚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辨别信息的真实性的能力,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对于这种“未知”的领域,在看资料、学习岗位知识的时候觉得非常的鸡肋,一种无法落地的实际感觉。
在了解运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职位,叫“产品经理”,好像岗位的职责与运营也差不多,但是title多了一个“经理”,就觉得level提升了好几档。
而且就市场上的岗位描述来说,“看上去”也是大同小异,所以大概沟通了上百家公司,投了近50份左右的简历,没错,是直接投产品经理,不是助理,不是运营。
当然,最后肯定都是石沉大海,了无音讯。在急迫的一个月时间内每天自我焦虑,而且彼时的自己也不懂总结复盘,只是毫无目的的自我学习。
在投完了所有产品岗位的简历后(是一线城市的所有),我开始慌了,甚至开始投销售的简历(并不是看不起销售),重新投了一部分的开发的岗位、又投了运营岗位的简历,最后收到一家非互联网公司的offer,其实也顾不上是不是互联网公司,也顾不上薪资待遇,只要是工作,我都会扑上去接受,那种焦虑和紧迫感至今难忘。
在做运营岗位的那段时间,什么都不会,在公司做事情如履薄冰,每一步都是特别小心谨慎。但是那时的自己已经明显感觉到自身的短板和不足,下决心开始恶补产品领域的知识空白,能力不足。至此,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这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四、突破自我,enjoy~
只要搜索与产品经理相关的内容就会进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就是“权威”的力量。人人的产品调性是我最喜欢的,仅对我个人而言,初步接触体验很顺滑,每个模块都清晰区分,新内容也是不断更新,而且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相当友好。
那时候,白天学习运营的知识,晚上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人人,翻看最新的文章,做文章笔记,对不同的知识点、行业术语、商业趋势都进行粗浅的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这样,精力充沛精神亢奋,每晚除去健身和洗澡的时间,可能大部分都是在自我提升,每晚不知不觉就到了凌晨1点,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断累积,我其实非常庆幸,因为自己当时的工作环境正好可以让我自身不断提升,而且每天可以将自己学到的落地到工作中,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而且作为一个“新人”,试错成本非常低,所以在理论与实践同行的情况下,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拉升的非常快。
当然,想着有一天也可以自己输出文章,在几个月后的某一天,我也确实做了这件事,在写文章时,肯定会有一个主题,我庆幸自己当时会一点爬虫技术,把人人网的所有文章的数据都扒了下来,然后在其中挑选任意选题。
输出知识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落笔是真的特别困难,我选择了特别简单的选题,关于MRD文档的撰写方式,一连写了两周,然后点了“提交审核”。
果不其然,投稿没有通过。审稿的小编给了我狠狠一巴掌。
至今我还留着这篇文章,不断鞭策自己,不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了第一次投稿后,感觉对输出知识没有那么恐惧,突破了自己的心理防线,后来接连写了几篇文章,都是正常过稿,所以我也算正式“出道”变成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作者。
在知识积累和输出这方面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人人网的天天问频道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因为这里的问题和观点都是最独特的,里面的人各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这里的。
以至于后来几乎变成了常驻“KOL”,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是要非常感谢这个平台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积累内容输出的机会,同样在我后来的转型过程中,重启“产品经理”岗位应聘的过程中,给了我诸多的助力,在面试官不了解我的时候,这些积累从侧面可以证明自身的能力,这个平台是我的“证明”,所以我同样跳过了“产品助理”,在仅仅经历2次面试后就正式收到了产品经理的offer,完成了蜕变。
其实这么看来,我还是个幸运儿,即使的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并且找到了正确的途径去提升自己,这九年里,我从一个初中生变成了一位产品人,在不断变化中坚持了自己的方向和信念,才有了现在的自己。
在下一个九年,我依然会坚持,让改变持续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有目标,带着理想在狂奔,还在不断蓄力,为未来存储知识,人类是不会有上限的,想法决定了你的瓶颈。
尾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用这九年,褪去一身锈迹斑斑,爬出泥泞的深沟,总能收获到不一样的未来。
对于任何人来说,天下从来没有绝人之路,就怕你不相信未来有路。下一个九年见!
九年后的我
223× -
16 改变 = 认知 +学习#动物园园长2144改变 = 认知 +学习动物园园长 当前排名:6
“我是2年的研发转的产品”
“做产品前我是UI设计,觉得公司的产品太弱,所以转入产品”
“我是测试...项目经理转的产品”
“*&…!%@¥%转的产品”
而我没做产品前就是个“产品”
没做产品经理之前,我就是个产品经理
9年前人们还真的在喊那句“湖人总冠军”,当时我是个“机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非常喜欢“搞机”,当时能在Nokia N72上安装电脑版的qq宠物能够100%还原,见证了晚年的Symbian系统及Android 1.5/1.6的操作系统。
迈入大学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团队开始捣鼓起微信公众号,这算是我人生中抓住的第一个“风口”,当时身边的朋友、同学均从QQ转战到微信,当时的“新宠”订阅号和服务号犹如一头还在流鼻涕的母猪被吹在”风口“处,而我们当时也还在风中凌乱。但当时我拥有和马老板一样的智慧,那就是“抄”,还是用“借鉴”合适一点。
在公众号搜索框输入各大高校名字,关注了广州各大高校公众号,看看优秀的它们在“做什么”,不经意的期间发现了一个令我当时走向人生巅峰的组织,叫“掌上大学”。因为“掌上大学”是一个公众号第三方平台,能提供给各高校服务号一些基础应用和高阶应用,从而当时运营的公众号走向了“巅峰”。掌上指数一度排进前2。
“期末成绩出来了,你们多少分?”阿三在班级群说道。
“查不到啊,卡成PPT、进不去”(每个大学的通病、选课和查成绩服务器必炸)
“啊,我查到了,关注xx公众号,回复‘期末’再输入学号密码绑定就看到成绩了”
「查成绩」、「表白墙」、「纸飞机」、「失物招领」、「二手交易」、「社团报名」等等应用的接入使关注用户数呈“指数型增长”。
「快递查询」、「图书馆藏书查询」、「宿舍水电费查询」、「交网费」等功能上线使同学们对服务号粘性更强。
有粉丝基础后,学校周边商家自动找上门说需要帮忙宣传,付费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眼镜店、理发店、火锅店等周边商铺,公众号也成了周边优惠券发放福利平台。
其实为什么能够快速覆盖校内90%师生,原因就是满足了大学生对“吃喝玩乐住行”的需求其次就是时间优势做的早。所以我应该是个工作了3年但做了“6年”产品经理的人。
做产品后的改变
热衷于一切互联网新鲜事物,就算是业内的KOL就算是放了个屁也会去闻一下是臭还是香。
强化了洞察力和联想能力,相比以前少做了点对点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会思考事物背后的东西。但同时对周边过于敏感,衍生了个“坏毛病”,喜欢坐地铁时偷偷瞄别人玩手机。
就先吹这2点吧,此处真的省略500字。
改变 = 认知+学习
产品岗打怪升级的路上,认知是最好的护盾,而学习是最好的武器。
这里的「认知」指的是比较狭义的「认知」,简单点可以理解为能清晰的知道自己当前是个250还是260,当你想改变某些事物时,需要学习某些新能力来作为改变的支撑,认知能力就是基础。而认知的深度取决于自己的视野和洞察,已经沉淀了9年的内容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里面就有非常多能够给自己带来认知升级的文章。
输出就是最好的学习。我们大脑里面“存放”的任何知识都需要经过“输入-转化-输出”3个过程。
输入的前提是通过自身的认知后,拆解成可转化的步骤去给自己输入,而不是什么都往脑里面搬,我们真的搬不动那么多。
我把转化这部分拆为协助转化与自主转化(自己定义的名词,仅便于理解)。
大家在上的网课都算是“协助转化”,由平台方向你输入过滤好的知识,方便你自身去吸收转化。比如樊登读书会,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转化成50分钟的语音解解读,里面还有摘选出书中金句都是协助你转化吸收的手段。再比如起点学院上的产品运营课程有总结了80+案例帮助你跳出盲目模仿,真正理解并落地。-1年至3年的产品人适用于「协助转化」。
当我们自身能够「自主转化」时,能做的事情就不止于执行,我们开始沉淀属于自己的知识库、方法论,会去做一些当前值得做的事情。「自主转化」强大的地方在于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看到每一个有用的知识点,都要会停下来寻找它们的联系,真正导致人和人之间的知识水平差异往往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的联系。人的大脑本身是一个网状结构,而真正运用起来则需要把知识连接起来,把知识连接起来的人都是自主转化能力非常强的人。
上图学习金字塔描述的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百分比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可见授人以渔的方式2周后的学习保持率达到惊人90%。故知行合一才是真知,知道和行动是两回事。
“授人以鱼”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比较推崇两种:
第一种知识传承
比如平时带实习生写需求文档,手把手教别人做产品分析,或者是做成PPT在部门、公司内部分享等等,这种方式还能提高自己的演讲、沟通、表达能力,但传播受众有限,而且多数都是单一的传输。
第二种积累与沉淀
前几天面试了5年的产品运营,问:“工作这5年有没有沉淀出什么东西?”,结果比较失望,有积累和沉淀一年就是365天,否则就是1天活了365遍。
可沉淀一些常用的控件组件库,脱掉“原型仔”的帽子。一些通用模块下的需求逻辑可以“封装”起来、避免重复造轮子。一个从0-1的项目复盘活心路历程、一次定量或定性的调研,不管结果好与差,都会有一个完整的产出物,而不是做了就算了。而产出物就是我们自己转化出来的东西,稍加润色可以发到自己公众号或自己网站上与朋友们共享。
从作品影响力角度看,这种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时候,我会将文章投稿到中国最大的产品经理社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算是产品和运营领域最理想的文章输出平台,当你提交“差劲”的作业直接给你劝退,当你提交“优秀”的作业给你全网鼓励。虽然审稿严格,但每次投稿不过都是为了下次通过攒的人品。有非常多作者朋友会根据稿件是否通过来判断文章质量是否优质。而且因为平台用户非常精准,大家都是在这个岗位上摸打滚爬多年,很多思路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会告诉你更简单的方法,或者是你遗漏的问题点,与你一起交流。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注定了我们一直是处于变化之中,不“变”的只有自己;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它对每一个人都不公平。
多学学滴滴司机问候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没有?
从认知提升开始,让学习发生改变。对已知保持谦卑,对未知保持敬畏。
最后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越办越好,与数万产品、运营人共同成长。
2144× -
17 从小白到高级产品经理的成长之路#花生酱先生129从小白到高级产品经理的成长之路花生酱先生 当前排名:29
我是花生酱,目前在深圳做保险科技领域的AI产品经理。
9年前是2010年,我还是个高中生,对于产品还一无所知。
虽然没有踏入产品领域半步,但对于互联网的接触已经早就开始萌芽。
# 和产品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游戏和ROM聊起
- 2年级学会播放beyond的MV,听后街男孩的歌。
- 3年级沉迷于极品飞车5.
- 4年级家里接通了拨号网络,上门户网站,玩小游戏。
- 5年级开始打奇域、传奇。
整个初中玩遍了市面上的热门网游,包括跑跑卡丁车、街头篮球、冒险岛。研究了很多脚本、外挂,还自己写了一些按键精灵,并且用修改器修改了很多单机游戏的存档数据。想想自己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对数据格式、数据库结构有概念了,真是蛮幸运的。
09年第一代PC端2K篮球游戏2K9发售,在游侠论坛拿到种子挂机下载了一晚,第二天半夜下载完成偷偷爬起来玩了两场。
2011年我上大学,开始接触移动端,终于获得了可以拥有一部自己手机的资格,爸妈给了我3000块钱的预算,我选择了当时性价比较高的HTCG14,开始逛各种论坛,刷机做ROM。
大学期间除了游戏,还在北京做了几份游戏策划的实习,做过一版回合制的手机版怪物猎人。当时为了体会到怪物猎人玩法精髓、战斗模式、数值体系,5天打了48个小时,到现在我看到怪物猎人这四个字就心里一颤。
游戏策划我主攻的是数值方向,这个跟我之前修改单机游戏的经历很有关,那个时候我不会直接把钱改到最大或者满级,因为次次都一击秒杀根本没有快感而言。相反我会通过尝试和预估,推导出比较合适的数值,然后让自己的游戏难度略微降低,再不断调整来达到自己游戏体验的巅峰,我乐此不疲。
以上这些经历对我有什么意义呢?
我觉得有两点蛮重要的:
第一就是,这些经历给了我足够的积累。如果不是那些年玩ROM、玩游戏,我不会积累那么多的交互感觉。没有这些交互上的感觉,我就没有一眼看出交互问题,并且能感知到该有的设计模式的能力。
第二就是,这些经历帮我积累了足够的兴趣和热爱。因为我对互联网了解得够深,我才会懂得它的魅力和运作模式,才会有投入其中的想法。
我对游戏一直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网络游戏,因为它们都一定有优秀的经济体系、数值体系,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能够在其中稳定获取乐趣。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经历过很多个游戏里的小小人生,闯荡过很多游戏里的小小世界。
这样说来,游戏是产品的一种,所以其实产品也是一个小小世界的缩影,都抽象模拟着某个真实世界的真实人生。
# 产品思维带来的质变:走出抑郁症
虽然我有了那么多产品相关的积累,但我直到大学毕业,我还没有形成初步的产品思维体系,我的认知也呈现出混沌的状态,感性而冲动。
这种感性和冲动在我考研失败后迎来了爆发。
考研这件事来说,绝对是一个高杠杆的生意。你需要花出一年时间冒着和同龄人不同步的风险来全身心准备,并且结果非黑即白,就像程序一样,考上就是1,考不上就是0。
其实学生时代的大部分经历都是如此,我们熟悉了太多次的一锤定音,非0即1,导致我们并不擅长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徐徐图之,而总是煎熬过漫长的岁月,祈求一战成名。这时如果遇到失败,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你没有一个好的过程管控,也很容易因为结果去否定一切。
在我身上的表现就是,考研失败之后,我得了抑郁症。
那个时候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健身也放弃了,每天只有自己独处才能感到安心。独处时我肆意打游戏释放压力,每天从父母休息后兴奋地开始我的一天,看着早晨7点半的天完全亮透,趁家人没起床,爬上床假装自己一夜安睡,再在中午醒来,度过浑浑噩噩的下午,继续等待享受我第二天夜晚的孤独狂欢。
这样的日子忘了持续了多久,总之后来一张强制飞往深圳的机票,结束了这段日子。我那段时间无比的疲惫,对身体也造成了永久的伤害,直接表现就是外表上看来好像老了十岁。
对于这段日子的总结,在根本上,就是一个缺乏产品思维的学生,赌输了一场豪赌。
也是到了深圳做了产品之后,我才知道,生活不只是非黑即白,也并不像考试一样一定有固定的复习方式和固定的辅导教材,还有产品思维讲的迭代、试错、复盘。直到我在产品经理岗位上摸爬滚打一年后,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怎么能带着积极的心态去见招拆招,并且充分吸取过程的营养,让每个结果变成新的开始。
是产品思维救了我,让我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让我安心平和和世间困难相处的心态和方法论。
# 产品修炼之路:搭建自我输入输出的闭环
战胜抑郁症的经历,让我对产品思维如获至宝。
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我好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于任何事物、生意、产品形态,我都有兴趣去用产品思维拆解分析,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对于世间事物本源的思考。
我终于懂得了自己积累的东西原来叫做交互经验,也终于慢慢可以看懂每个页面背后的逻辑和背后的产品理念。在衡量每个产品时,也不仅仅是好或不好,而是能读出产品经理背后更多的巧思和无奈。
产品思维驱使下,我慢慢懂得如何用攀梯术去做用户访谈;如何以用户、场景、心智、需求为框架拆解困难问题;如何用迭代思维去规划好自己的每一步,而不是像从前一样只会疯狂给自己打鸡血却战术上十分懒惰。
同时我也重新审视挖掘了过往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做产品的风格,比如偏爱游戏化设定,喜欢思考风控。这些收获也为我后续做AI产品经理打下了基础。
尝到甜头的我阅读了大量的产品相关书籍,同时也产生了将产品思维布道给更多人的念头。
因为我觉得,产品思维是互联网时代快速迭代下的产物,是对旧时代思维模式的补充,它也将适用于新时代的各个领域。
于是在某次项目撤销清算的时期,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发表了几篇文章。总结了一下我眼中各个岗位产品经理能力模型优劣势,也写了一些失败项目过程中做过的很多用研和竞品分析结论。
第一次投稿并不顺利,第一稿的文章写得非常浅显,仅仅表述了一个产品经理的模型概念,但并没有深入分析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达标,也没有案例参考。
虽然当时自己认为已经写得很清晰了,但主编nario还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章的问题,并且让我参考金字塔原理等书籍重新编排文章结构,再填充每个部分的内容,最后最好能把理论升华一下,并给出可落地的建议。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写作不单单只有热爱就够了,写作也不是需要有多么华丽的词藻,写作最基本的是逻辑框架要清晰有价值,同时内容要匹配且丰满。
于是我用三天时间赶着把金字塔原理读完,再一遍遍地修改,nario一遍遍地退回并指导我提升,并且不厌其烦地推荐同类优秀文章给我参考,引导我写出深度。
那段时间在社区的倒逼下,读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和书籍,有很大的收获,自己也从一个一腔热血的小产品,慢慢成长为一个入门的写作者。
大概反复改了十几次,改到我都不好意思再点提交,因为实在太感激nario的审稿而感到惭愧和焦虑。
终于收到了投稿结果的短信,不再是“很抱歉”而是“恭喜”,那一刻感觉到了莫大的喜悦和成就感。
这次的投稿成功让我意识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写,也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学习,更需要不断练习去让自己的文字更清晰。
那一个月我不但打开了写作的大门,还获得了强大的自驱力。
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为了能获得帮助他人的成就感,我要努力让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让产品能力更加强大,让文字更加有力。
所以我一直很感谢Nario和我的这次交锋,他直接帮我理清了我文章的基调和质量门槛,让我后面的写作之路越来越顺。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让社区在这几年来,始终维持了高质量的内容并不断创新。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坚持带来了优质的内容积累,也带来了优质流量。随着订阅者增多,于是顺理成章,我注册了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期待在微信平台能够影响更多人。
公众号运营的初期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做过任何裂变和推广的行为,完全是依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边带来的种子用户,靠自己原创内容,一步一个脚印自传播积累起来的。到现在能有接近5位数的粉丝量,在产品垂类里面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并且粉丝粘性很高,质量、素质也很高,非常优质。
正是因为有了在社区内外的积累,让我感受到了输出的甜头,也完成了自己个人成长的闭环。
在这个闭环下,我发现我的价值观更加完善了,看问题角度更加多元了,并不像从前那样喜欢跟人家争高下或者带有色眼镜看待事物了,我的人格似乎都因为做产品而变得完整了。
于是这条路我走得更加坚定了。
# 未来:产品布道和内容深耕
个人成长闭环之后,我觉得这条路值得走下去,我应该和更多产品人、职场人进行交流,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也不断创造价值。
在深耕内容的领域上,人人一直非常用心。虽然仅仅是网友,但他们非常热情地邀请我开了几次会,老曹也亲自带着全体运营团队来跟我们深入交流,并且给了每个人充足的发言时间。
结尾他都会亲自总结,指导了很多内容创作、产品进阶、职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包括他如何和不同类型的作者配合,很多例子都是我身边的朋友,每次听到这些案例分享后,我的认知和内容创作能力走向了更加深刻的层次。
直接表现就是你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到我公众号乱七八糟排版的文章了,我也学会如何去提炼标题、组织语言,而不是随心所欲自嗨、胡乱表述了,同时也做了很多类型内容的尝试,无论是干货总结、知识点整合解读还是职业发展、行业趋势,甚至是自己的人生感悟、游记,都收获了很多宝贵经验,并且和读者们产生了深厚的联系。
就像老曹说的,现在内容行业乱象存在,内容抄袭和洗稿比比皆是,但只能活过一时。只有你原创的,写你自己的东西,才有价值。所以我一直坚持原创,不会去拆书,更不会抄袭,为的就是利人利己,因为我不是在玩商业割韭菜,我是在真真正正地交朋友,我想能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之后,也能留下自己的思考和文字。
但这条路并不平坦,尤其是当我的职业生涯步入关键阶段,我也成为了公司产品的骨干,不断压上的项目压力往往让我焦头烂额,我每周只能抽出几个小时来进行梳理和写作,就像现在这些文字是我忙碌了一天,写于凌晨两点半。
在没时间创作的时候,我也时时刻刻都在焦虑、感受着读者的压力,因为我想每分每秒都告诉大家我还在坚持,我不想跟你们、跟这个世界失去联系。
于是我的生活慢慢也起了变化,我不再无所事事刷手机了,做事情变得更有规划了。
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期待,我也有压力和动力去珍惜自己的每分每秒,用心去感知发生的一切,并把它们编排成文字,同时倾注自己的理解和心血。
困难当然存在,比如金钱的回报太少,文章的定位和内容深度众口难调。
但我最核心的初心就是:我在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自己的文字当作一款产品去打磨,这款产品做得越好,我的收获和成就感将越大,而变现只是额外收获而已,这是一个属于我和读者的正向的闭环。
而我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正向闭环之中。
# 结语:产品经理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自己的心里话
很多声音充斥在产品经理业内,比如终将消亡或走向理性不再有红利,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产品人应该担心的问题。
我觉得产品经理首先就要解决问题,不怕失败,其次就是绝对理性,见招拆招。所以如果你担心未来产品经理的岗位更加少,你的收入和上升空间不明显,那我觉得这是一种投机思维,应该警惕。
因为上述问题将是每个行业和岗位所面临的问题,只不过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恰好到了第三个十年,恰好遇到了这个问题的放大而已。
关于这是“共同的问题”,这个结论是我调研了很多行业岗位,参考了很多历史趋势所得出的结论,我举个例子展开讲:
8月23日晚上,我去看了派克特深圳场的新专辑巡演。
他在结束的时候,讲了一番话,我觉得很能说明职场和人生的道理,他大概是这样讲的:
“我就是一个在西安一个小地方叫文艺路的一个村子里面走出来的孩子,我坚持自己热爱的音乐这么多年,终于站在这里,就是想告诉大家一切都是可能的。”
“很多人看某个节目火了,想做说唱,觉得能赚大钱,我觉得你们错了,说唱真的不赚钱,赚钱的是你这个人本身。”
“你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坚持你所热爱的东西,把它做到极致,然后换你需要的东西,拿你应得的那份,老天自然会帮你的。”
这也是我想说的,只有两点:
第一,做任何事情不要有投机的思维,清楚自己做了多少努力,然后心安理得拿应得的那份,就是最大的收益。如果有幸获得了额外的奖励,偷着乐就可以了,千万别飘起来忘了初心。
第二,不管你的岗位,你热爱的东西,演化成什么样子,只要你在过程中多去理解和揣摩,你就能把握住那些不变的东西,从而跟住这些变化不被甩掉。如果你一直在怀疑和犹豫,那任何行业和任何岗位都不会给你机会。
落到产品经理领域就是:这个岗位未来可能更加偏向于技术和算法,也可能更加偏向于业务,甚至不再有产品经理这四个字作为title,你也不要害怕。
因为下个时代的主宰,也必将诞生在这个时代努力的人当中。如果你已经是一名入了门的产品经理,你就已经比很多优秀的人跑得还快了。
所以最后就用自己公众号的落款和大家共勉,我一直觉得这段话就是产品经理岗位的写照: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不管遇到多少次试错,都坚持复盘完善自己,不忘自己所热爱的东西。
坚守你热爱的东西,时间会给你答案。
以上是我的故事,与君共勉。
129× -
18 我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3年#申悦169我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3年申悦 当前排名:25
身为一名产品圈“老人”,相信在未来我也会一直支持下去,加油!
时值人人都是产品经理9周年,Nairo总找到我,想让我写写和平台的一些故事,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句话,自从被苏杰大大的书推向市场,相信已成为很多产品经理的入行启蒙口号。而一家位于深圳的产品经理社区,则直接把这句话当成了产品名字,一直维护至今。是的,今天就想和你聊聊我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的故事。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成立于2014年,工商注册名叫:深圳聚力创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包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起点学院、秒聘网三款产品,旨在为产品经理这个群体提供内容、培训、招聘服务,也是行业内产品经理群体的主要活跃平台之一。
我从2011年入行产品以来,也是“人人”社区的用户之一,不过那时只作为读者看看文章,持续活跃的平台还是在一些老牌论坛。
真正开始深度接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在2016年,那时我刚跳出网易,入职一家创业公司,特别想借助一些平台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获得和更多同行交流的机会。于是在一次对外线下分享结束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旗下“起点学院”的Wendy找到我,想我帮忙录一门线上课程《产品经理的技术修养》,开始了我和“人人”的缘分。
在录课期间,又被引荐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主编Nairo,被邀请成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专栏作家,于2016年10月被赋予作者权限,发布了第一篇产品分析文章《星云颜值v5.3.2(iOS)深度体验报告》。
时至今日,我在“人人”上共发表了45篇文章,获得93.3w次阅读,有5244人订阅了我的个人主页,收到打赏金额113.5元。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是《案例告诉你:用户调研报告应该怎么写?》,有16.8w浏览,579个收藏,90个赞,某种角度上讲我也算打造过10w+了。
哈哈~直到今天,我还和同事开玩笑说,入职36氪这么久,却是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才能在36氪主站文章留有一席之地的~(在36氪上搜“申悦”就知道了)
其实这样的数据在“人人”社区还也只是及格,目前已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作者、文章涌现在社区上。这3年接触下来,我印象最深的还数这个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内容运营上,严格把控文章质量,负责任地说,能出现在前台的文章都是通过了严格审核的,我自己就有过多次被拒经历:
在活动运营上,我更是有幸被邀请成为起点学院“产品经理就业特训营”的带班老师,深度参与了整套线下课程体系的执行过程。
产品经理就业特训营是起点学院为大学生和职场新人打造的产品经理入行就业培训课程。这套训练营课程的起步是在2017年,那时我刚好作为嘉宾参加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举办的北京线下沙龙,分享了我对数据分析的一些理解:
会议后,就被邀请成为第一期就业特训营的班主任导师,从2017年10月开始,开启了连续8周的讲课之路。在这之后,又在2018年1月、5月参与了第二、第三期的部分线下培训课程。
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收获很大,不仅逼着自己重新梳理了对产品经理岗位的认知,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尤其让我敬佩的,就是在“职业培训”市场浮躁的大环境下,起点学院仍旧坚持不断打磨、认真做课的态度。
大家现在在官网上看到的最新“产品经理就业特训营”课程,已经是至少经过4、5轮迭代后的样子了,远比我当初第一期要高效、全面,可以说他们就是在用做产品的思路在做课。虽然由于精力有限我已不再作为主讲老师讲课了,但仍会以行业顾问身份支持着这个项目,帮忙进行1v1咨询指导。
最后想说的是,身为一名产品圈“老人”,我也算接触过很多PM的社区、组织,可以说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认可度最高,也特别感谢他们为行业内迷茫的产品经理们做出的贡献。相信在未来,随着产品经理岗位的逐渐成熟,他们的价值会有更多人认可,也能为互联网注入新的活力,我也会一直支持下去,加油!
169× -
19 和时间赛跑的人#努力的青椒181和时间赛跑的人努力的青椒 当前排名:24
01 背景
作为一个职场青年,虽然一直在IT行业工作,但是角色也一直在转换,从软件实施顾问,到数据分析再到产品经理。
在初创公司里, 很多时候都会面临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产品设计问题。如果都是靠自己去摸索的,必然导致时间上的不必要浪费。
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陪伴我走过这些纠结的日子。
02 人人带给我的帮助
2.1 产品设计方法的帮助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设计上的卡壳,例如当设计一个拼团模块时,如何设计具体的流程以及表结构。通过业务调研或者试用竞品是不错的方法。
只不过,这些方法往往只能看到表象。而通过查找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其他作者分享的设计方案,是更不错的办法,也能弥补自己思考上的不足。例如优惠券设计,就有很多优秀的作者提供相关专栏设计文章。
2.2 定期的线下活动,增强人脉
线上的交流毕竟是隔着网络的,线下的交流才更有趣。很有幸,18年时参加了两场在厦门主办的活动,一场是数据分析的小型沙龙,另外一场则是人气空前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大会。
通过这两场活动,也认识了很多同行优秀的人。
2.3 沉淀到某个深度领域中
广度的学习往往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产品经理,都是自己细分领域。
例如B端和C端的产品经理完全是两个类型的;对于我所处的B端行业,坚实的业务基础,外加技术沟通和设计能力,是更多需要注重的能力。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文章,大部分的文章单一篇幅的分析,少数有专栏作者会推出系列文章。这个相比CSDN的很多大牛的系列文章来说,还是不足的。
但是人人同时也提供了另外一个窗口,产品书籍推荐。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阅读了大量人人都是联合出品的书本,体系化学习了很多产品知识。
例如杨堃老师的《决胜B端》,是B端产品经理夯实自己设计基础,提升设计体系的必读书;又比如曹政老师的《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用辛辣尖锐的角度剖析了产品的本质;又例如苏杰老师的经典作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启蒙了我的产品设计之路。
通过一本书,我仅仅是认识了一位优秀的老师,更多时候,通过加入其中的社群,认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以下是这两年购买阅读的一部分产品书籍:
03 谈谈远方
看着人人网站一天天在壮大,内心其实挺开心的。但是开心的同时,又有一丝焦虑。这个时代,知识从来也不缺,每天都有新的信息流进入这个庞大网络,缺的是如何去利用这些知识。
增加很容易,减少却很难。所以也想分享自己的一些学习经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3.1 体系化的学习,书本知识
可以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很多专栏书籍中,挑选出能够适合自己行业的书,多读,多理解,形成体系化的知识。
3.2 把编程当成习惯
可能有些人会畏惧编程,但是其实软件设计这个行业说到底,不论产品设计的多么华丽,运营的多么棒,底层都是用代码来实现的。了解代码是如何运行的,能够更好的设计,也能够更好的与开发人员沟通。
例如现在非常流行的中台思想,仔细一想,其实与面向对象语言中的接口定义,就非常的接近。
产品设计讲究效率,解耦合,开发也是。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如果能够日常养成阅读代码的习惯,能够让你的产品设计有更多的帮助。
3.2 融入社群中
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单的活着,参加工作相关的社群,不仅能够第一时间沟通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现状。
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社群,定期在这些社群中发表,讨论观点,能够让我们有更快的提升。
04 结语
每次产品工作中,最开始的时刻,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产品设计方案,解决业务问题的同事,也让开发能够认同自己。也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不断的向前。
感谢人人,伴我成长。
181× -
20 我9是我,在自己的时区里「肆意生长」#沈子砚1094我9是我,在自己的时区里「肆意生长」沈子砚 当前排名:12
摩羯座的人可能对自己的要求都高,9年,努力的过程曲曲折折,终于从小白进化成职场精英(自封)。曾经因为不如其他的同龄人优秀而焦虑,因为一首很火的美国的小诗《走在自己的时区里》而被治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与成长节奏,保持成长的曲线向上就行。
最近看了纯银V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对过去的自己说些什么》,很喜欢这种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的感觉,于是参考纯银V老师的写作手法,也想对过去的自己说些什么。
2014年的你
9年前,22岁
你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开始了你的研究生生涯,从一所普通的大学考到了国内顶尖的设计学院,感觉像无名门派进入了少林武当一样,内心无限忐忑。
研一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一开始,你有些吃力,设计社会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符号学、设计评论是你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你喜欢泡在图书管里看杂书,一年过去了,你终于达到了平均水平。
8年前,23岁
你拿了三等奖学金,只能抵扣一半的学费。你发现大家的成绩分相差不大,主要靠设计比赛奖项、参加活动获得附加得分。
然后你参加了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你的设计作品文房四宝包装获得了二等奖、人与石海报设计获得了二等奖、江南女子视觉形象设计获得了三等奖;
你参加了江南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举办的中意工作坊Desis11,与创新先锋共同设计新型食品网络;
你还参加了江南大学和韩国仁济大学举办的中韩工作坊,为历史街区进行创意设计。你如愿拿到了二等奖学金,可以抵扣全部的学费。
7年前,24岁
在设计学院的QQ群里,你看到了职业院校招聘兼职设计老师的信息,你边在职业院校中代课,边准备毕业论文,兼职代课的收入平均每月有3k,你可以不问家里要生活费了,真好。
毕业季来的好快,使你触不及防,你开始带着作品集跑各大招聘会,但着重准备的是高校教师的职位,你不知这将浪费你70%的找工作精力。
6年前,25岁
你曾考过公务员,报考过职业院校老师,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你都失败了,你开始调整策略,参加企业校招。
但是,你被上海地铁的海量人流吓到,不成熟的做出了不去一线城市发展的决定,这将使你现在及未来缺失很多机会。
后来,你去了苏州一家上市公司做平面设计师,设计中心有7名平面设计师,40+外观设计师,你在这负责画册设计、包装设计、展会 & 活动物料设计。
没有去一线城市是战略上的失败,战术上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弥补。
5年前,26岁
你发现UED同学微信群中聊的互联网相关的话题,都跟你无关了。你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不想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人,你开始利用下班时间做一些UI练习。
后来,你在一家用户体验创业公司找到了一份UI设计的工作,Boss是前腾讯的产品经理,他可能看上了你身上的潜力,公司业务很多,基本两周一个项目,你从Boss和UI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你成长飞速。
你还报了UI网络培训班,跟着前微博资深UI设计师章鱼哥学到了专业的UI知识。在后来的聊天中,Boss对你说,你要是在北上,肯定有机会拿到100w年薪。
4年前,27岁
在你两年工作经验的时候,不断的有猎头打电话给你,你被找工作了,工资翻了一番,这应该是这个时代给互联网从业者的红利。
被猎头服务的感觉真好,只需要参加两次面试,回家做测试题,其他都是猎头搞定,包括你最讨厌的谈薪环节。
这是一家机器人公司,业务遍布全球,你被安排在IT电商支持部,负责国内官网PC及手机端网页设计,以及MES后台界面设计。
你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UI中国、站酷等平台,持续的学习着。有一天,你接到公司HR的电话,获得了调动到国际事业部的面试机会,你通过了事业部总裁的面试,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3年前,28岁
你开始在一个英语为工作语言的环境里工作,你为自己选了一个英文名叫Stella。
在国际市场部经理的领导下,从0到1设计国际品牌官网。作为全球官网负责人,身上肩负了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产品运营的职责,你知道这是一次拥有个人代表作的机会,你 all in 在项目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基本达到与世隔绝的状态,国际官网1.0上线后,你获得了事业部总裁的感谢卡。
在瀑布式的开发模式下,作为业务方,你觉得适度的变更很难推进,于是你报了清晖的 PMP 课程,如愿拿到了 5A 的成绩,事事皆为项目,以后万事都难不倒你。
国际官网2.0项目
2年前,29岁
国际事业部人事大变动,市场部来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经理,带着他的专业团队。以前做的是从无到有,他来之后是从有到优。
你跟着市场部经理下的数字营销经理把国际官网又做了一遍,这次是品牌升级、体验升级、排名优化。自己摸索和有资深人士带着相比,你的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任何企业的官方网站,你都可以信手拈来。
在企业发展飞速时,后来的人大多是比前面的人优秀的,这时你保持了开放的心态,海绵一样的学习,抓住了这次机遇。经过团队一年的辛苦努力,国际官网的Alexa排名,从280w飙升到17w。
国际官网2.0项目结束后,这时你已经具备产品经理的能力,你觉得很大一部分企业限制了设计师的发展,让设计师局限于点线面的视觉和交互之上。
于是,你在主流的招聘网站上更新了简历,你又一次被找工作了,工资翻了一番,追上了当地的房价。
你被邀请加入业内知名网络安全专家的初创企业,从2C换到2B赛道,负责研发部下的产品组工作,因为是初创企业,所以跟产品相关的任何事情,都是你团队的职责。
这是你第一次从基层员工走向管理岗位,其实还是主力干活的角色,要知道创业公司没有官位(这句话来自纯银v老师)。
转岗为产品经理后,一有空余时间你就泡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上,向业内的前辈们学习。可能由于你身上靠谱的气质,离开时,机器人公司国内官网团队向你抛来了橄榄枝。
1年前,30岁
新的赛道、带小团队、加上Boss的赏识,你干劲十足。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你开始向专业人士请教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
管理方面,如:如何创建及管理一个新团队,你曾向精通IT方向的高级职业咨询师马华兴老师请教。
产品方面,如:竞品分析、产品Roadmap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你向前同事(好友Tony)请教。
文档方面,你参加了起点学院的10天掌握产品经理必备7大文档的线上课程。你坚信,做事的思路方法对了,就成功了一半。
仅仅用了3个月左右,你的团队完成了初期的职责界定、工作流程固化……所有产品相关的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你们得到了Boss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日子在产品打磨和产品推广中不断的流逝,晚上11点下班、周末加班,你从来不觉得累,因为 Boss 比任何人都辛苦,心中的梦想,指引着你们向前。但是由于公司尚处于初期造血不足的状态,在2018资本寒冬的季节里,融资失败。
创业公司你待过了,但是大厂你还没有待过,这次,你想去大厂看看。
某云厂商,周三投的简历,周五下班前收到了面试通知,面试当天正好部门领导都在,顺利的从一面到三面,可能是因为你的口才比较好,以前有30+个产品设计师都没有拿到这个职位,你拿到这个职位的理由是因为做过 toB 产品经理,网络安全方面的从业经验也是加分项,因为这里的方向是自动化运维。
你为什么又做回设计师呢?因为你准备了3份简历,分别是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和产品运营,哪个优先找到满意的工作你就做哪个,以后想办法在内部转岗。
你读了一本周鸿祎先生的自传《颠覆者》,偶然间写了一篇观后感,激发了你的写作的潜能,已经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发表9篇文章了,平台的签约作家是你的目标。
今年,31岁,你一直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听了一场梁山鹰老师的设计无我演讲之后,你和你的学妹在自己的城市举办了一场产品设计分享会,一下子炸出了本市好多创业者、资深的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师,大家都很渴望沟通,希望你们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相互鼓励、相互竞争、共同进步。
2019 UXHub产品&设计分享会
你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读到纯银v老师的文章,真是相见恨晚。你以前只知道产品经理就是对行业、对竞品有自己的见解,画原型,追踪产品数据,不断的进行产品优化,产品运营,项目管理等等。纯银v老师让你知道了什么是好的产品经理,你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产品模型、产品架构、产品运营、交互体验。
纯银v老师在研发效率提升方面的实践(砍需求减少无效研发,砍人头减少沟通成本,而版本循序渐进,分批验证设计更加是金科玉律),让你直接不需要去读哪些厚厚的敏捷书籍。
迷茫谁都有过,精神世界的丰富可以带你远离迷茫,感谢那些在你生命中给你启发的前辈们,余世维老师教会你终身学习,吴军老师拓宽你的国际视野,萨提亚·纳德拉老师加深了你对同理心的理解,刘润老师带你领略商业模式的奥秘,阿朱老师教你如何走出软件作坊,纯银v老师让你领悟什么是真正的产品经理。
那些成长飞速的人很好,你没他们好,但是你也在慢慢变好,坚持,让改变持续发生!
最后,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一路陪伴你成长!
1094× -
21 与9年前的自己相比,我改变了多少#David Hu1577与9年前的自己相比,我改变了多少David Hu 当前排名:10
在我第一眼看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9周年主题征文:让改变持续发生时,我的脑中浮现着一连串的感谢&答谢等词语,谢谢你时刻让我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和可预期的未来。
当看到该征文的时候,来自内心的灵魂发问:人人有9岁了吗?不由得想2010年,我在做些什么?我还是孩子。不过我很庆幸在2016年入局产品经理行业,即也就是我的产品时代。
产品经理是个什么?
2016年12月24号左右,我有幸跟着吉林大学的朋友去他们学校参加一个有关产品经理线下分享活动。
当时在场分享的大咖是不是的将产品经理这个词语挂在嘴边,一直叨叨地说个不停,不乏增加了我对这个词语的厌烦之感。
不过,我坚持待在会场等待活动结束,最后我还是被活动方收录在活动的微信群聊的五行山下。
活动结束以后,我不知道中了什么邪?我迅速地回到学校,迅速地打开电脑,迅速地查“产品经理“究竟是什么意思?最后我通过百度百科,简单到:它是一个职位;它需要满足用户的神奇需求;它是连通开发、运营、市场等的神奇桥梁以及我所不能理解的文字。
不过我发现:它可以帮我更快的到达CEO的位置,故此我怀揣着梦想踏上了产品之术的打怪升级之道。
在上次分享的活动之后,鸿飞学长会发一些线上活动信息「脑暴产品概述、脑暴KOL、脑暴的问题以及脑暴的通道」,我就积极的参与到线上脑暴活动中,我凭借着足够的时间和行业特征足够的白等在脑爆社群中渐渐站住了脚。
没错,我成功地加入到腾讯课堂产品学院公益运营团队,并成为脑暴组的KOL成员。
碰巧的是:我赶上了社群第三次迭代创新,即KOL将由入局多年的产品老戏骨来担当,我的工作「主动承包」则变为脑暴内容的整理和输出。
没错,我不仅需要将KOL的分享内容整理出来,还需要将脑暴成员的脑暴内容整理出来 以及我对产品的思考内容也要整理出来,即也帮助我完成了产品基础信息的积累过程。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又是什么?
2016-2017期间,我主要负责腾讯课堂产品学院-KOL组的脑暴内容整理和输出工作,与此同时我也渐渐具备了每个产品人应有的产品心经。
当时公益运营做的成员渐渐开始运作个人IP账号,将自己对产品的思考和相关信息整理分发布在不同的平台之上,其中就包括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PMCAFF、微信公众号等。
不过我并没有迅速的扑到内容分享平台去分享我的产品心经,而是想着如何炼化我的产品心经并将产生的产品用作于现实的的场景中。
我将自身的运营知识、捕获最新技术的能力以及优秀的资源整合的能力,简单的模拟实现了一个产品的筹划,开发,上线,运营以及陨落的过程。
我清晰的了解到产品人在产品发展的不同时期所用制定出的应对方案和策略,最后我将如何考虑到这些信息的重复应用等。在炼化心经的同时,我也在帮助“白云城主”和“壹百度”做部分分内的义务工作,主要包括:帮助城主师父做《开心狼人杀》的产品优化和奖励机制的制定以及线下渠道的推广拓扑;帮助百度老师做《助理来也》的产品推广和相关社区的组建等。
需要注意的是:我与“城主”和“百度”两位KOL从未谋面&也谈不上直面传授产品心经的过程。
我很庆幸做了一个内容整理者,我通过从他们的分享和答疑过程中领会了他们的产品心经,即默默地将他们作为老师和师父的身份,为他们免费的做一些事,只是报答他们在不经意间的心境传授吧!
还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两个都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社区讲师,还有西蒙大叔等优秀的大伙伴都在运营自己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账号,与此同时,我也计划开启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征战之路。
2018年3月10日,我开启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创作之旅。想当初制定了豪迈的工作计划-按照每个的「10号,20号,30号」三篇文章的速度拿下属于我的专栏。
不过我坚持了三个月完成了9篇文章的输出「8篇平台的文章,1篇比赛文章」,其文章内容主要覆盖了产品运营、产品经理心经、行业市场以及人工智能领域。
在内容的输出环节,我首先需要经历一场写不写的殊死搏斗,其次我还要经历人人小编的通不通过的殊死搏斗,最后我还要经历信息获取者的好与不好的致命反馈等。在此过程中,我完成了对自己知识体系的认识和产品心经的最大提炼和输出,也就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初阶产品经理。
不过说句实话,连续写作的我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拿到专栏作家的称号,我在不知方向的情况下却未曾放弃原生内容的产出。直到自身因生计的问题,被迫找到一家长春本地的互联网企业担任其产品经理一职「注:因部分原因该工作经历不易公布,请见谅」。
我最终变成了一个产品鬼
2018年迎来了中国互联网冬天,该预兆是小白所不能预知的。我满怀着希望和期待,一头栽进互联网的求职浪潮中试图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
只可惜,现实将我狠狠地拍在沙滩上。没错就是因为这次的拍打,我放弃了原本属于我的秋招和春招机会。不自觉的将自己目标定位1-2年社招产品经理上,最终我拿到3-5年的社招产品经理。
2019年我毕业啦!我最终也拿到属于我的产品offer,也成功入职到公司。不过在2016-2019年期间,我从从入门到入职,我经历了什么?并不是我2000字就能说清的。
我通过人人产品经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凝练和信息的分享,迅速拉升我对产品的认识和产品能力,最终逆袭求职绽放自己。
祝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9周年节日快乐。我会继续努力为人人提供原生的创作力量,齐心协力共赢美好未来。加油~
#参考信息#
- 2016年,鸿飞学长举办的分享活动,喜得“产品经理”一词
- 2017年,独自前往上海面见壹百度老师,喜得老师传授的产品心经
- 2018年,独自前往深圳面基白云城主师父,喜得师父传授的产品心经
- 2017年-2019年,腾讯产品体验官社区连续活跃两年
- 2018年-2019年,腾讯大学写手库成员&我决定粉腾讯大学
- 2019年,独自前往深圳·腾讯以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运营-卡卡同学
1577× -
22 向前一步, 历九弥新 —— 让改变持续发生#明里夫人214向前一步, 历九弥新 —— 让改变持续发生明里夫人 当前排名:23
人生9年,真是弹指一挥间。似乎大学时期的讨论还历历在耳:毕业十年后,我会身处何地?做什么工作?和谁在一起?
今年,也是我毕业的第9个年头。毕业之前,我曾暗自思忖,到那个时候,我应该是有房有车有家庭了吧!青春对于时间的概念总是模糊的。
以至于在工作的第3个年头,我还没明白,为什么总是怀才不遇呢?到了工作的第6个年头,我开始明白,互联网时代,没有怀才不遇一说!在第9个年头到来的时候,我看到了《哪吒》里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
Part 1 拥抱变化
我学的是新闻专业,曾梦想以笔为戈,匡扶正义。误打误撞进入互联网行业做了一名运营。
入行第一份工作就是帮公司策划产品PPT,由于产品大卖,被调到销售支持部门,再后来接触网站运营。这基本就是第一年的工作经历,“拥抱变化”也是公司给我记忆最深的企业文化。
工作的前几年,几乎是几个月就轮换一次工位,这种变化就像企业文化一样贯彻始终。
这几年,我深刻感受到了互联网的浪潮。身处阿里巴巴电商圈,经历过双11直播一次次战绩高涨,策划过淘宝全新搜索营销工具,见证过淘宝all in 无线的改变;身处电商新媒体圈,参与了PC互联网时期的网站运营,赶巧了微博/微信兴起第一波营销风口,窥见了运营/产品经理的时代来临……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像很多职场新人一样,我被卷入了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尚未学会洞察自己,却总感觉世界低估了自己。
从好奇的小兔到蠢蠢欲动到的豹子,角色转变越来越快,内心的焦虑越来越多。
在这个阶段,苏杰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问世,一时间发现身边同专业的同学都开始做了“经理”、“测试”。我才刚刚从策划转型到“运营”,PU、UV、转化率、停留时长等是每天打交道最多的指标。
彼时没有人对“运营”有深刻地总结和进阶培训,对于成长路径的不确定性带来对未来的焦虑,从事策划工作的短暂经历让我精进了PPT技能,却未能派上用场;
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涌现,没有抓住第一波红利去学习打磨;PC时代的学习交流平台如派代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只是浏览却没有练习……
如果这是新人成长的黄金窗口期,我觉得自己错过很多,虽然也从小策划做到了网站经理,却用了整整四年时间。
人无法用同样的自己,换一不一样的未来。如果改变,首先要改变自己。新人时期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眼高手低,最容易忘记的事情是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和执行力。
如果需要对这个阶段做个总结,我觉得好好学习,找到天赋,寻求突破三步走可以让未来的路走得更远更快。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根本意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
很幸运在我刚入行,就已经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的学习交流平台提供了业界动态、行业剖析、沙龙讲座等,这些知识的冲击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对事物的看法,比如同样是电商大促,我会从产品、市场、流量、内容、行业等角度来分析,而圈子外的朋友仅仅看到是商品、商家、折扣。
比如关于人数规划,我越来越坚定做独立女性,婚姻和生育从来不是女人的依靠,做公务员的女性朋友的想法却是赚钱的事情让男人干,女人活得轻松一些多好。
这些不断沉积的思维方式引导我持续思考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方向,不断去挑战新领域和新的自己。
Part 2 向前一步
当时间步入04/05年,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然被移动互联网包围,尽管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PC时代或者更早时代的思维。
这几年,O2O浪潮一波接一波,从百团大战到打车补贴,从无现金生活到互联网金融,从综合电商到移动电商,以及消费升级场景下各种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野蛮生长。
我猛然发现必须要往前一步,走到更中心去看看,因为变化已经天翻地覆的发生。
这个阶段,我离开了工作4年的公司。从PC到移动时代的布局失误,公司业务面临大整改,一大波不安分者选择出走,也包括我。
很多平台在这个时期都开始躁动起来,因为周边尽是创业的星星之火。与此同时,我的职业方向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方是前往大平台继续积累,一方是到创业公司造一下。
安耐不住蠢蠢欲动的心,我加入到一个出行O2O创业项目。在这里我终于真切地接触了产品运营、市场竞争、商业逻辑,资本市场,以及狂奔中的各种创业者的姿态。
我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合作会上,一个大三的小伙拿着他的项目计划书,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做校园二手书的成果,此时他已经是二次创业。
在无数个日子的商务洽谈后达成的试点项目,最终因为产品的失败导致运营数据的惨败。
当时的O2O大战中,“免费”“营销”“补贴”造就了“美团”“UBER”“滴滴”这样的胜利者,然而更多的创业者,迷失在“烧钱”OR“不烧钱”的迷局中,却忘记了产品为王的道理。
尽管创业失败了,这段时间却是个人积累和思维革新的黄金时期。无论是“雷军的风口说”、“小米参与感”、还是“UBER营销盘点”、“运营成长方法论”、“商业计划书怎么写”、“李叫兽教你写文案”……
这个时期互联网新媒体为创业者和互联网从业者提供了大量的观点、方法和参与讨论学习的机会。
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开始持续关注知识学习这件事,除了自媒体公众号,还会特别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因为这里有大量的行业知识和动向是我必须要关注的。
因此,我重新回归到到对自己职场方向的梳理,当时大家对职业方向有两个讨论,往管理层级发展还是往专业领域发展。
我也迷惑了一段时期,在分析了我个人情况之后,我果断进入到大厂里投入到运营专业线的工作。
这次转型不仅从创业者回归到职场人,也从O2O行业进入到全新的互金行业。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一个道理,其实行业和职业方向,从来不是一个需要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拓展的问题。
正如赵周在《这样拆书就够了》一书中提到,“转行最需要的不是及时止损的果断和重新来过的勇气,而是对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转移”
我从毕业一路以来,应用的核心职业技能都是互联网运营方法,而不同工作需要的通用能力可以归结为4类,其实就是沟通力、关系力、逻辑力、学习力。
在创业时期,我充分历练了沟通力和商业逻辑能力,但是最终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刊登过李叫兽的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
2016年的时候,我阅读这篇文章,明白了两个道理,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怀才不遇一说,所有事情反求诸己,成为专家的道路上需要“刻意练习”,尤其作为一名女性,在商业社会中向前一步更不容易。
Part 3 向死而生
就这样,我又开始了扎实苦干的三年,从产品原型到页面设计,从活动标语到客服话术,从生命周期到数据体系,从执行路径到策略框架……
策划业绩千万的平台活动,运营月活百万的产品,完成从0到1的项目,年成交量百亿。
这个阶段,互联网行业的变化依然风风火火,特别是知识付费行业蓬勃发展,得到、喜马拉雅、三节课、吴晓波频道等层出不穷,给到人们很多碎片化学习的机会。
为了精进个人知识能力,除了上班的高强度工作外,我还在夜半时抽出时间学习。期间参与学习很多优质的互联网课程,如起点学院的“增长黑客”,三节课的“互联网运营P3课程”等,也开始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的平台上写作输出。
你一定会问我,这么努力了,现在的你成为专家了吗?
我只能告诉你,这一路走来,我终于靠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城市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走在运营这条道路上,我终于明白最应该好好运营的是自己。
最近两部电影特别让我触动:《送我上青云》和《哪吒》。
前一部讲述女主的自我寻找和治愈,患上卵巢癌的女主盛男问李老养生抗癌秘籍是什么?李老说“要和它和平相处,每天大笑三声百病尽消”。
后一部讲述男主的自我觉醒和成长,被魔丸附体的哪吒在经历误解和家人的感化后终于悟出真谛,“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说了算”。
之所以讲这两部,因为这就是我的人生写照,我也曾失去健康,我也曾跌落谷底,我也抱怨命运不公,但是最终,人为什么活着呢?
与疾病抗争是人一生的课题,与自己相处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为了克服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让伤疤成为铠甲,让经历成为羽翼。
回顾这9年的生活工作,我早已不是那个在舒适区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孩子,我学会的是如何在困境中解决问题和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我学会的是如何自处和与社会共处。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有幸经历、学习、改变,也感谢自己。9年不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14× -
23 我与产品经理的那些年#MING141我与产品经理的那些年MING 当前排名:28
前些天收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编辑的邀约:咨询是否能为九周年正文投一篇稿,看到这个消息,心里莫名的被触动了一下,谁能想到三年前那个为了进入『产品经理』这个行业碰的头破血流的家伙,今天也能怀着坦然的心态,为过去的几年,写一篇序章。
在研一的那个暑假,见了很多已经工作了的同学,发现多数人都不是很自在,这里的『自在』不是那种说走就走的洒脱、也不是义无反顾的诗与远方,更多的是从事着一些谈不上喜欢但也说不上讨厌的事情,他们每当忙碌过后,就会充满忧虑,陷入迷茫。而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状态:我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
这种焦虑随着开学的临近越来越深,虽然大学的专业是软件工程,期间写过不少代码,也获得过不少值得一提的成绩,但自己对代码从来没有提起过兴趣,更没有些许的成就感。
大学结束后,直接遵从着家里和老师的意见读了研,但是读研期间,越发觉得代码的枯燥与厌烦,但是如果不写代码,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
这种苦恼大概持续了两三个月,直到一次聚会闲聊,才了解到:原来互联网行业有那么多的细分职业,而『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貌似真的值得去了解并尝试一下。
于是在网上搜集大量的书籍与资料,当时出现频次最高的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网站,那个时候网站还没有『知识体系』这个模块,很多东西只能自己筛选组织,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指导,所以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拼凑出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路径。
差不多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把能找到的文章都翻阅了一遍,虽然对于产品的理解依然非常浅薄,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越发觉得『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确实蛮适合自己,无路是工作内容还是职位发展前景都非常的具有吸引力;
最关键的是,在过去的这两三个月,那份久违的激情与热枕重新回到了身上!
后来又狠心花了两千多块钱报了『起点学院』的线上产品班,那段时间最开心的就是每周三与周六的晚上八点,坐在电脑前听老师讲课,也是那个时候渐渐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
虽然很多内容没有吃透,也缺乏相应的机会去实践,但是对于产品认知的那个最初的框架算是搭建了起来:产品经理的工作模块,每个模块的提升路径……
由于读研期间,实验室不准出去实习,而产品工作又是一个非常需要实践的岗位,如果没有实习经历,那将来找工作成功的几率会大大下降,不过这个问题没有困扰自己太久;
在学长的建议之下,自己尝试着把之前学过产品知识进行总结输出,并尝试着投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
依然清晰的记得第一次文章被选中那个高光时刻,那天午饭后刚回到实验室的工位,然后就收到了一条投稿选中的短信,那一刻激动地差点喊了出来,兴奋了一下午,时不时地就会刷新自己的文章主页,看看观看与点赞的人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变化,总之那段时间是读研期间少有的令人充实回味的时段,每天都有着新的产品学习进度与收获。
从事了产品这个岗位之后,渐渐的发现其实要想长远的在这个岗位中走下去,还需要更多的底蕴与打磨,除了表层的技能(写文档、画原型……),还需要沉浸于产品所在的行业,以及对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大量知识的补充。
写到最后,想对那些想从事『产品岗位』的小伙伴灌几碗鸡汤:虽然最近几年产品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这也是一个岗位从过热回归到常态的正常过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愿意去做,那就好好准备,不要急,慢慢来,摸准路数,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最后的结果是不会差的。
另外也非常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在迈入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时候,给了自己很大的助力,这里真诚的送上自己的祝福:九周年,生日快乐!
141× -
24 人生九年——变与不变#许义145人生九年——变与不变许义 当前排名:27
人生九年白驹过隙,九年时间让我从校园走近职场,对未来从模糊变得清晰。九年,变换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成长。
看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9周年到来,不经想起9年前自己在哪里。
是啊,时间飞快,9年前的自己还在大学,与喧嚣不已的移动互联网相比,那个时候的大学校园是更显安静的。
我算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重度用户了,在校园时代就开始关注这样一个垂直的学习成长型社区,无数次通过这里来探索校园之外发生着关于互联网的一切。
不得不说,与相对滞后的大学教育相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一直弥补着我从校园到工作之初的知识空白,而这些知识, 如果缺少自身的积极主动和正确的获取渠道很难获得体系化地学习,但这个时代的学习最怕的就是断章取义、没有框架、不得要领。
我常常和进公司的新人交流,今天,非技术相关的专业有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看起来非常基础的知识或常识,在他从大学到工作的成长路径中其实是没有一个环节是会主动教授给他的。比如什么UV、什么是PV,什么是二跳、什么是流量转化漏斗这些作为进入互联网公司最为基础和入门的常识,更不用说产品设计、交互体验、营销工具、运营增长等工作中需要了解的思维和知识了。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很好的充当了校园到工作的知识桥梁,可以帮助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同学快速弥补教育体系中缺失的这一课,而对于今天活跃在各个互联网大厂的“厂工”来说,从产品到运营、从营销到文案,从算法到交互,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为全面和体系的解答。
我从9年前PV、UV的基础常识开始到现在每天最新的互联网知识,9年以来每天从这里不断收获。
但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故事不止于此,甚至对我来说,过去一年,我更加接近和了解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背后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人,老曹、Nairo、王婷、漓江……
2018年的某一天,我计划尝试做一些系统的整理输出,一方面是自己常常在公司做一些培训和分享,在线下也通过在行有很多行业内的交流,我希望把这些知识、观点和想法系统地整理出来,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于是,从去年的第一篇的《在线旅游20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到今年的《重新理解创业》,很多人通过文章认识到我,包括今天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和正在创业中的小而美,在获得更多反馈的同时,也让我收获了很多行业内的新朋友。
如今除了习惯每次将公众号更新的文章第一时间发表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专栏上,过去一年,我还在起点学院做过直播分享,参加他们举办的每年的中国产品经理大会,录制运营总监专项课程(因为个人时间的关系暂时婉拒),在我表达想要出第一本书时,老曹很快亲自拉了出版社的朋友帮助对接,给了很多实用的出版建议。最惊奇的是,我自己去年带过的管培生今年居然跑到了老曹这里来向我要课程……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切看似简单的背后又都不那么容易,在关于课程对接的过程中,最过痛苦的莫过于每次的分享PPT和课程文稿的斟酌、打磨和调整。我们都非常认同的一点是信任是付费的前提,我们都不能也没有任何理由消耗用户对我们的信任。2018年第一次参加中国产品经理大会的PPT ,从内容到排版、从字体到配色前后我就修改了30多次。
在今年,业余时间我也和朋友创立了在线旅游的行业媒体:Travel星辰大海,把交流、分享、成长继续传递。
这是过去一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带给我的巨大改变,但发生改变的种子,早在九年以前就已经埋下,今天更多的年轻人、职场人也在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不断收获成长和改变。
人生九年白驹过隙,九年时间让我从校园走近职场,对未来从模糊变得清晰,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关系也从索取变成输出,九年,变换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成长。
恭喜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成立九周年,恭喜老曹,期待下一个九年,和更多人一起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收获朋友、收获岁月也收获知识与成长。
点击进入九周年会场,快来生成你的专属卡片,你的成长,由我们记录:http://zt.woshipm.com/9years/index.html
145× -
25 让改变持续发生—人人九周年生日快乐#老付说运营4980让改变持续发生—人人九周年生日快乐老付说运营 当前排名:3
昨天回家途中,奶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首席催稿官Nairo)微信我
“老付,人人9周年了,你有没有时间写点东西,有的话我跟你沟通下?”,
这首席催稿官果然专业称职,知道我脸皮薄重情义就来一对一定向邀(tao)请(lu)。您都这样了,我哪怕就是泰山压顶也要友情支持一把呀,何况还是人人9周年这么重要的日子。
于是爽快的答应了,然后就等来了下一条一长段内容要求,果然不愧是产品运营行业第一门户总编……深谙用户运营套路。好吧,是自己答应约的稿,就是含着泪也要写完……
仔细看了下9周年活动,主题是“让改变持续发生”,刚想说挺喜欢这个主题的,特别是“持续”这个词,接下来看内容要求
“方向一:与9年前的自己相比,你改变了多少;方向二:做了产品经理之后,自己改变了什么。”
这个……这个……9年前,如果照实写,那个时候我已经作为个人站长在互联网圈小有名气,可是,那岂不是暴露了自己的年龄?咳咳!第二条更是连写的资格都没有,我一运营的,你让我写作为产品经理之后的改变……
好吧,想来想去,还是写下怎么跟人人结缘以及结缘后自己的“持续改变”吧。
(为写此文,我翻了下老底,找出了9年前关于自己的旧闻)
和人人结缘是在2017年底,记得当时自己特别迷茫和没有方向,除了坚持快1年的健身计划还有点鼓舞人心,没啥正能量的事情在做。朝九晚五无压力的职场、狭窄的交际圈、不主动学习的安排都表明自己处在舒适区中而安享。
当然,偶尔也会有对未来的不安和害怕被淘汰的焦虑感,而平静的打破就来源于有一天在办公室里的一个提问。
我问一个挺上进的90后同事(他也是人人的专栏作者),现在都有啥运营干货特别多的网站?同事不假思索的回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啥?我说运营网站,你跟我说个产品经理干嘛?
直到我打开网页后,才明白,原来是自己out了。从产品运营、运营模型到市场营销,干货挺多,而一些运营红人也都有入驻。
咳咳……AD时间完毕,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当我在人人上看完同行伙伴们的分享后,心里想,既然他们能写,我一穿越PC移动、横跨十余年、实操过这么多从零到一项目的“老人家”为什么就不能写呢?
此念一出,就从此结下了与人人的缘分,也让江湖上“老付说运营”的IP横(chou)空(bu)出(yao)世(lian)。
正如所有的第一次都难言美好一样,在人人上的分享之路开启的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第一篇按照本色写出了《从网红站长到运营猫的岁月沉浮》投稿就被打回,虽然后来在其他平台发布收到了不错的反响,但毕竟我是冲着人人去的啊!
好在年龄虽大,好胜心却不小,认真的研究了平台调性和潜下心熬了几个通宵后,就有了人人上第一篇,也是对“老付说运营”这个IP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篇《用户运营:从零到二十万用户产品的AARRR模型》。
因为它不仅仅是阅读量超过了60000,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我决定把这十几年的功力通过定期输出来总结自己、帮助他人、结交朋友的习惯。上帝之门一旦开启,那个曾经颓废彷徨的自己渐渐褪去。
人人如同暗夜里指引自己前行的启明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保持了高效率、高质量的产出,很快便认证成为了“专栏作家”,也获得了一些大赛奖项殊荣。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把“老付说运营”打造成以原创干货、可复制方法论为特点的互联网运营IP,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之前十余年经验的系统梳理、复盘总结,更需要跳出舒适区、提升认知边界。
正如slogan所说“最好的输入是输出”,每一篇内容的输出都意味着你要为背后阅读者负责,而要提高水准和启发,唯有提升自己。“最好的放大器是写作和演讲”,每日思考、阅读、学习替代了无效社交,让自己更加自律和充实,也度过了所谓的职场危机。
“从连接人和内容,逐渐变成人与人的连接:产品与运营、设计的连接;求知者与分享者的连接;企业与人才的连接;我们一直在改变。”
人人九周年如此说。通过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让原本身处互联网闭塞区武汉的我认识了全国各地的一线产品运营人及友盟这样的媒介朋友,与其说是我创立了“老付说运营”,不如说是“老付说运营”重塑了自己。也愿所有产品运营的小伙伴们,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唤醒心中真正的自己,结交更多良师益友一路前行。
“行百里者半九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旨在成为照亮互联网产品运营人前行的灯塔,任重而道远。在这寒冬瑟瑟里,唯有报团取暖、结伴而行更加坚实,而老曹(人人ceo)这些连接者则弥加珍贵。
为坚守的互联网人致敬,为不忘初心的自己致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9周年生日快乐!
4980× -
26 蜕变过程:如何改变自己?#Hellen1365蜕变过程:如何改变自己?Hellen 当前排名:11
前几天和父亲探讨职业发展的时候,他说他的职业生涯是40年,他一共经历了5个时期:适应期、成⻓期、事业期、平稳期、衰退期。而今,我才工作了9年,刚刚经历了2个职业⻩金阶段:适应期和成⻓期。
一般来说,普通人真正到了45岁才开始进入职业的平稳期或者衰退期了。回想我过去工作9年里的2个⻩金阶段,前后有着很大的变化,前一个阶段一直在摸索方向,不断尝试。第二个阶段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方向,并全力工作,不断沉淀自己取得一些成⻓。
回忆9年前的样子
2010年7月我踏出了大学校⻔,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下班,十分稳定,工作一年多后我慢慢发现这样安逸的状态并不是我想要的。
记得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她说她在这工作了几年,每天工作用“脚”在干活,根本不需要经过大脑,我突然发现自己也在被舒适的日子麻痹了,不知道在工作里如何去思考做出更优秀的作品?不去想设计出的内容针对用户是谁?他们看到什么样的设计后会有反应?于是我便开始纠结“用脚工作”这样工作是我想要的么?
当我辞去了这份稳定的工作,准备寻找方向之路时,却陷入了迷茫之中,并不知道自己擅⻓什么?自己想做什么?什么适合我?在这种迷茫下,尝试了很多方面一直找不到答案。
记得我的硕士导师在毕业前对我们说过一句话,人生难的不是努力付出多少,而是选择。现在回想,其实当时如果不走出去多尝试,一直在一份不喜欢的工作里原地踏步,早已成了井底之蛙。
蜕变过程:如何改变自己?
孔子在《论语.论证》里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所说的“三十而立”我理解为在30岁时,我们应该要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在30岁左右,在职场工作的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个真正适合自己工作或者方向,在接下来3-5年里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不断学习,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反之,随着年龄增⻓,如果这个时候还在摸索方向、频繁换工作、不断彷徨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职业很难有较大的成就。
我是如何改变自己从职业的第一个阶段的适应期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成⻓期的呢?我总结出有这7个方法:
1. 向优秀的人学习方法
我在第一个工作离职后,冷静了一段时间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去听很多老师的分享课,这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的陆向谦老师、成甲、田义、小⻢宋、张子健等这些优秀老师的分享。
向优秀的人学习方法的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观点、看问题的角度、他们积累的经验、技能、能力以及认知。
比如张子建的设计咨询的神灯理论,成甲的拆知识的实际应用、田义的销售心理等等,这些都都让我收获不少,对工作方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了。
2. 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
在听优秀的人的分享时,我也在不断约同行的人交流。有一次,和一个学工业设计的朋友聊 天后,我才了解我一直彷徨的根源,我对设计的一些想法是叫:产品设计思维,在她的建议 下我尝试转入互联网公司,做与产品有关的设计方向。
2014年,我转入互联网产品设计后,发现自己对这个方向是越来越喜欢,我的想法和思路都不断得到了验证。
3. 刻意练习、取长补短、发挥优势
我们都知道有个定律叫木桶原理,一桶水能装多少水,取决于他的短板有多短。
很显然,新入一个方向注定是有些不足,而我也很明显感到自己的落后,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刻意练习的计划,除了大量临摹还有不断研究分析好的案例进行总结。
在练习了不到半年,我在一个项目中表现的比较好,两年之后,我在工作中得到了一次晋升,并尝试推动项目组织同事一起工作。
4. 确定自己的目标
当我在一个自己热爱的方向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远远不止于干完工作,完成眼前任务,还想去挑战更大的任务。
那就是:我想在更大任务中能做出有价值的出色的设计,并能沉淀出自己的一套经验和方法论。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距离这样目标还差什么?
5. 提升高度与宽度——参加行业大会吸取精华
在我意识到自己差距是缺乏专业的高度、深度、宽度后,我便有针对性的去关注有影响力的行业大会。收获比较大的是参加了1次杭州的ucan、亚洲设计论坛以及ixdc的分享。
这对于当时的我,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识的开阔,比如:印象较深的是airbnb的分享,他跳出了设计一个图形的范畴,而是作为用户去调研体会品牌的感受,更多是在enjoy这个设计产生的过程;还有ucan里中台组件化建设、盒⻢的体验地图分享,把热力图结合了线下路 径的体验等等;
这些行业大会的分享,是来自国内外一线公司优秀的设计师们在项目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沉淀出来的方案与总结,提升了对专业认知的高度。
6. 积极心态,不断实践、定期反思
16年,我在公司里积极参加了13人的“潜⻰计划训练营”,在半年的训练营的学习我接触到很多来自专业之外的知识,比如商业模式、营销等,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态电商改版,受到了不少启发。
当这个项目完成上线后,我开始发现自己也有了很多心得体会,需要有一个地方来总结自己项目收获与不足,并能把我日常的一些比较散的看法组织梳理起来。
事实证明,从16至今,在工作里我发现了很多机会,公司也给予了很大空间去实践,在推动项目中也得到验证还收获很多意外,比如互联网金融用户对金黄色迷信般的热爱,对圆乎乎的喜爱都超乎了我的个人理解,这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总结沉淀,让自己提升更大的台阶。
7. 沉淀分享,提升个人影响力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平台有很多优秀的人分享他们的成果,比如刘津、韩叙、唐韧等,当我在学习他们的分享时,也在想什么时候我也会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上分享我自己的内容呀?
去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36氪编辑因为看到公众号里我写的创新设计思维文章,联系到我的微信,把我的文章放到了首推,阅读量近2w多,这让我感到惊喜,虽然这并不是多大事儿,但这是对我 一直坚持做的事的肯定。
之后,我成为了人人都是产 品经理的专栏作家、36氪特邀作者,在我设定的目标里,并没有“专栏作家”这一项,但这却是前行路上出现的一个个惊喜与动力。
收获的结果
回想在第二个成⻓阶段里从14年到19年,最大变化是我更加清晰的明白我的目标是什么, 更有方向的去努力,持之以恒的去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
- 公众号共发布20多篇原创文章,总计大约10w多字;
- 其中有2篇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首推阅读量近2w;
- 设计角色转变:从设计执行到设计管理;
- 设计思维转变:站的更高看得更全更远。
角色转变:设计执行到设计管理
1. 角色转变
17年我的Leader把设计组分为2组,我成了其中UI组的负责人,对接UI需求、沟通、设计把控。起初我并未觉得负责人角色和我做设计执行有什么差别。
一直以来,我认为只要踏实做 事,把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我并未意识到人和团队能出什么问题,当我看到公司另一个运营团队,融洽活跃氛围,我才反思到是我对团队认识出了偏差。
当我把关注点从结果放到团队中里每一个人时,发现每一位设计师都很优秀,她们身上散发着很多闪光点。
原来看似设计不那么突出,却有着极强协调沟通力;看似很交互逻辑很普通的人却动效、插画很擅⻓,我越来越欣赏每个人。
在我们推动的春节情感化项目时,有人协调资源,有人画插画、有人做手工找感觉,最终因为每个人的付出,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氛围包装获得不少好评。
2. 理解问题——化繁为简
在做设计执行和设计管理中,两者看待问题的视角会不一样,设计执行会更深入一些细节问 题,比如这个板式、这个颜色,这个按钮位置是否合适,而设计管理则会跳出细节,站在全局的角度,这个是否解决了业务的数据增⻓需求的问题,这个方向是否与公司战略一致等。
虽然两者本质都是解决问题,但视角和侧重点会有所差异。我相信每个问题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牵扯出来的原因是多种的。
设计管理需要在第一时间站在更高更全的角度理解里面的各个流程的错综复杂的环节,以最快的速度分析问题中的信息,按照不同维度拆成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直击最核心本质问题,从而高效解决矛盾,把⻛险有效降低。
3. 制定流程化与标准化——提升效率
在做设计执行和设计管理中,对设计流程和设计标准也会不一样。设计执行会遵循别人制定 的流程和标准,或者依赖自己经验和功底。而设计管理则要善于发现流程中各个环节中的问 题,梳理和制定新的流程解决问题,并制定一个标准保持统一性。
我发现跨部⻔对接中经常 存在需求混乱、表述不清、重复修改、效率慢的情况。要想提升合作效率,提升设计品质,首先要对设计流程的清晰梳理、规范、质量评审等环节建立。
设计流程化的建立就是把合作方的需求按需求标准进行流程化,时间模块化,按照时间轴进度和需求同步,达到提升工作效率。而标准化的制定则是对设计质量的标准的设定,比如设计规范,设计⻛格、精细程度 等做出标准的示范。
当日常需求在工作中被标准化流程化后,结果变得可控,过程变得井然有序,效率也就提高多了。
过去依赖经验、设计功底或者碰运气,变成遵循规则和流程。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在团队中被复制,变成团队的生产力,整个团队效率因此而大幅提升。
思维方式转变:站的更高看得更全更远
当我慢慢转化角色之后,也逐渐从单点的设计思考跳出来,开始思考如何让团队能寻找更多发挥空间、如何能更好去实现商业价值转换、如何给团队带来更高的行业眼界、业务趋势、优质资源等。
1. 驱动创新
标准化和流程化建立后,我们团队做了组件模板,过去我们用80%的精力对接80%的常规版本需求,而组件模板后我们用20%精力解决80%常规需求。
我们把自己从过去混乱的局面分离后,有更多精力与时间去做有价值、有效果的事情,比如设计创新、数据增⻓等。
说到创新,也许有人会认为就是天⻢行空的去想一些出其不意的idea,真正以设计创新追求的是完整的以用户未来需求为中心的体验,打破了实体、数字化和服务之间的界限。
因为以用户未来需求为中心意味着要和公司一起站在更广更深的整合角度去思考,设计创新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从而给用户带来全面新的体验。
随着时代发展,用户的结构也在变化,比如现在的母婴,新晋妈妈都是90后,他们心理、思维、习惯全都变化了,早已不是过去的解决温饱消费时代的思维了,作为产品侧需要清楚他们未来的痛点和爽点是什么?
在过去的1-2年里,我们尝试做有温度的金融体验,我们发现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一定的业务严谨,但并不一定是要冷冰冰的,互联网金融用户虽然都偏大一些,都是70、80后,他们也在跟随互联网的变化而进步,我们通过原创内容生产,设计创意来拉近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意外发现了数据大幅的变化。
2. 赋能团队与业务——提升设计价值
目前,很多公司的设计团队处于流程中的末端,而且遇到一些需求、方案决策和体验问题并没有太多话语权,担当的角色仅仅是个美工。
比如成本的收缩,渠道有效性的解决方案,而这些问题在设计体验上可以通过什么方案来更好解决?设计师们也是凭直觉,而非有逻辑具体分析来做决策。
其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到来,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在现在流量和资源掌握在一线巨头的时代:腾讯,阿里,百度,头条等。越来多初创公司、中小面临新用户增⻓、成本 资金的瓶颈,以最小成本换来最大数据增⻓的回报成为当前市场中最受关注的话题。
前段时间流行的UGD理念,设计师以增⻓为目标,通过设计方法和创意有策略的去落地业务的目标,这样设计团队的产出更有价值,有目标性。而在落地中设计与业务的方案却大有不同,在各自舞台发挥各自优势。
比如业务在Q3的目标是拉新,在得到每个渠道获取来的用户路径的数据,来分析发现各个环节的问题,业务方可能更看重投放渠道的策略,而设计可以在用户路径中,比如注册登录流程中用更好的方式来引导。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对整个行业大趋势的了解、对当前数据观察,帮助业务实践商业价值是设计团队追求的目标。而要提升设计师对实现商业赋能的认知,则要在团队中提高每个设计师的跨界多维度的思考。
这就是所谓的赋能业务实现商业价值,从而赋能团队提升团队的目标性和设计思维。
后记:一些未完成的目标和结果
半年多前,公司的组织架构整合调整以及我的休假,到目前有些改变成果我并不太满意,比如团队阶梯设置与搭建、有影响力的项目,甚至离我预设的目标还差很大距离,但是无论多艰难,未来的职业之路还有很⻓的时间,必须坚定不移的去追求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值此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九周年之际,而我也正好毕业工作了9年,与9年前的自己相比这份回忆载满的心酸与奋斗,也见证着一路成长。祝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越来越好,相伴同行,永远支持!
1365× -
27 9年,我变成了想要的模样,但我依旧是个普通人#Hiphop村1679年,我变成了想要的模样,但我依旧是个普通人Hiphop村 当前排名:26
前两天,看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9周年征文稿,心想,2010年-2019年,弹指间9年就过去了,当初的少年,都长成了大人模样,真是时间如流水,催着我们长大。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9周年快乐!
不过,我也恰好借着这个机会,细数时光砂砾,重新拾起过去时间中留下的沉淀,仔细回顾了过去9年带给我的点点滴滴。9年的厚积薄发,到底我有哪些改变,从改变中,我学到了哪些道理。
01 9年,活出了想要的样子,但依旧是个普通的少年
2010年,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少年,梦想很普通,就是长大后能多赚钱。
2016年,立志投身互联网行业,初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上面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17年开始投稿,18年因为发表的文章,顺利入职某互联网公司实习。
2019年,我大学毕业,在前景大好的互联网行业中,从实习的公司转正,岗位是运营专员,薪水中上水平,995,比996少工作一天,一切都满意的。
9年前,我是一个普通、懵懂的中学少年,没有远大的梦想。9年后,我在大城市,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依旧是个普通的少年,改变的大小似乎无法衡量,就是那样的自然而然。
至少,现在每天的生活都很普通。
每天,在地铁里,和其他一样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一起,穿梭密集的人流中,上班和回家。白天很忙碌,从早上忙到晚上,直到办公室的人走得差不多,才发现又加班了1个半小时。走到楼下,看到这么晚下班的人,还挺多。
看来这座城市,应该还有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普通,又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所有好的改变,都值得感恩
有人说,“所谓的改变,就是一个人在不断修正自己行为的结果”。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好的改变,总能不断地修正一个人的行为,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就像遇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上面海量的知识和资讯,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决定修正努力的方向,向行业前辈们学习,直到后来,凭借着某两篇文章,拿到不错的offer。
我有个朋友,她最近几年的改变让人震惊。她原本初中没毕业就辍学打工了,艰苦的打工的生活,让她终于认识到,知识是实现阶层迁跃的关键,于是自学成人高考,她改变的决心让他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凭着努力,考上了一本的大学。听说,只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明年就可以拿到本科的学士学位。
她说:“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了努力的目标,如果不改变,我的人生可能就一眼到头了。”
于丹也曾说,“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我想,我这位朋友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她的改变,会在她接下来的人生,发挥更大的作用。
突然想起苏洵二十七愤发读书的故事。苏洵年轻时放荡任侠,四处游荡,年近二十三仍一事无成,又仗着聪明,读书不认真,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不幸落第。种种现实的抽打,使他痛自检讨,开始改变,愤发读书,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便是改变的力量吧,它使人不甘于当前现状,能把人推向更高的层次跃进。所有的改变,都是对自己过去某一状态的否定,只要是好的改变,都值得我们去感恩。
03 相信改变的力量
我们要相信改变的力量,不论改变的过程中,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只要凭借着信心和勇气,我们终将能成为想要的模样。
正如国家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改变中,实现国家振兴,民族富强。
正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9年中,都在变化中坚持改变,致力于更好地实现连接人与人、人与知识,9年来,他们的改变,为产品经理、运营等互联网职业的成长,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也正如每一个不甘现状的普通人,面向现实发出改变的呐喊,为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不管是多学的一项技能,还是瘦下来的体重。
改变的力量,就是如此,妙不可言。
即使每天的变化微乎其微,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厚积薄发,终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一个大大的惊喜回馈给你。
04 坚持,让改变持续发生
知乎上有个热问“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怎么样的体验”,上面的高赞回答,都说明了长期的坚持,能让自己、或者某项技能,发生巨大的改变。
21K获赞答主说:“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如果可以记录下来整个过程,结果就是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不断进步的力量,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是啊,改变的过程必将是漫长的,只有坚持,才能让改变持续发生。
也不要说,现在才意识到去改变会不会太晚了,其实,并不晚,只要找对改变的方向时,就应该鼓起最大的勇气,去坚持。
即使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被越来越多的事情消耗和束缚,但如果真的想要改变,想要实现理想中的生活,就会有很多方法。
哪怕,改变的过程中没有丰富我们的才华,也总会丰富我们的经历,并且我也相信,有些虚度的时光中,也暗藏着很多改变的力量。
朋友,如果你也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也有想要达成的目标,不如我们一起现在开始,相信改变的力量,坚持,让改变持续发生,未来一起加油!
167× -
28 9年激流:我对设计的很多新认知#Ada Wong2279年激流:我对设计的很多新认知Ada Wong 当前排名:21
我很高兴收到人人产品经理发送的邀请邮件,因为我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人人产品经理上写文章了,所以我昨天登陆进去看了看,最后一次发表是在17年的6月份。
在这之后,我就进入了新的设计领域,如今回头看看自己当初所写的文章,让我十分怀念。我在互联网平台只有一个对外写作专栏,那就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是我唯一的家园,我所有的观点与论述文章只在这里发表过,它们是真正的独家。
这次的征文主题是“改变”,我想9年的时间足以让所有人都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巨变,想想2010年,还没有“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也没有如火如荼的社群经济和线下聚会;
尽管苹果智能手机已经兴起,但产品设计还属于少数人的特技,大家在纸上画出界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印好的图标一个个贴上去,整个过程就像做手工(那个年代叫”纸APP”)。
可今天一个产品设计已经完全做到无纸化,不仅不需要纸,而且还变得智能,你不需要再考虑基本表格的搭建、颜色的搭配、图标的放置、行间距的设置;
这一切电脑全部为你做好,你有无数的素材可以调用,只需要经过简单的修改和排版,新的页面就诞生了。
仅仅才过了9年,产品设计的方式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改变。
你还记得9年里有哪些APP曾经火热一时登上过头条吗?
现在5年就是一个代沟,90后和95后甚至会彼此殊同,所以要谈论跨度长达9年的变化,我想就如同谈论一段历史,这不是夸张,而是时代的发展就有这么快!
如今一晃几年,已是过去前人的一生。所以我的感受太糟糕了……我已经不记得9年前的热门产品是什么了,所有的一切都好似昙花一现。
在这样的变化中,前人经验已成了无稽之谈,所以我不会传递已有的设计经验,因为“已有”本身就代表了“正在过去”。
人们怎么能够去学习“已经过去”或“正在过去”的东西呢?相反,我们每一个人所面临的未来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世界。
但我还是想和大家谈谈,在这样的变化当中如何拥有更多的主动。
9年前我在一家游戏公司做设计,我的想法和千千万万个普通的打工仔一样,想着努力工作,升值加薪,然后有点余钱,买房买车。一心相信依靠一个好的公司、好的平台能够带来事业的辉煌。
后来我在做人生复盘时才明白,自己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个听话的好学生。
想想看,好学生与好员工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老师换成了老板而已。
可当公司昨天还在准备布置圣诞节装饰,今天就对你说:“对不起,因为业务调整,总公司决定,裁撤掉所有部门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
和诺基亚倒闭时一样:“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就是输了。”
看看这几年IT公司的裁员风潮,我相信很多人也同样,明明自己什么也没有做错,可公司就是不要你了。
这就是公司在商业面前的生存法则,人不能和商业的客观规律较劲。接受它,并且认识到稳定是不存在的。
来到人人产品经理已经是我后半段的经历了,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与人产生新的连接,这意味着你的活动范围变得广泛,你的思维和想法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互联网带给人最大的红利就是能够让个人的影响力通过网络而扩大,这是人类历史上任何形式的组织都无法提供的便利,并且这种便利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所以我在人人产品经理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并非仅仅是网站内容对我的信息获取有所帮助,而是网站的运作形式让我对事物有了一个全新的逻辑。
逻辑就好像是一个产品的底层架构,而信息仅仅是产品外层的显现而已。所以对于人人产品经理,我始终充满感激,因为它给了我新的思考,特别是在我离开公司后感到前途无措的时刻。
它让我意识到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一方天地,在这里,你可以连接全世界去开展你的事业,你可以通过各种第三方服务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王国,人或许有一天不会再依靠公司这样的组织形式而生活(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看过那些顶级公司为未来社会50年后所做出的预判就知道),但绝对不会离开互联网技术重新回到过去的社会形式。
人人产品经理只是互联网世界的一个岛屿,如果你能够明白它,就会知道互联网会比公司的存在更长,掌握互联网技术谋生更重要。
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将自己过去在人人产品经理的发布大致浏览了一遍。
很遗憾,时隔两年多,很多内容我都感到十分惭愧,因为那些观点是如此的不成熟,或者说那只是当时的我所能理解的极限,如今这些文章挂在那里,要么技巧早已过时,要么观点不够深刻,总的来说都是“已经过去”的东西。
对于“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未来世界,显然它们已经派不上用场了。
那么什么会成为人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呢?在这里我只能有一个最基本的答案,那就是——逻辑。
仔细看看周围就会发现,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产品设计基本上还停留在视觉美观的表现程度。
好不好看?炫不炫酷?美不美?似乎这就是设计的全部。
很少有设计师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做的这个设计和产品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 “这个设计看起来还算漂亮?但和产品功能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呢?”
- “你所表达的只是视觉层面,但和产品提出的信息之间没有逻辑。”
- “你在传达什么内容呢?似乎只有画面好看而已。”
- “我不明白你的画面具体在表达什么?”
- ……
我以往所收到的种种反馈,说明在那个即“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世界里,自身对设计与产品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探究和理解。
为此我专门去读《牛津通识简明逻辑学》,以训练自己用逻辑的思维方式看待设计与产品的关系,而不再仅仅依靠没有逻辑的视觉美,并把这种视觉美当作是设计的全部。
这不仅仅是设计与产品,设计与使用,与人力,与社区,与能源,与经济,与数据,与科技,乃至与整个社会都有着深刻而紧密的逻辑关系,设计从来不是单独的某一环,产品也不是,它们是整个巨型环的一部分。
在这样庞大的设计议题面前,设计师会深深看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和狭隘……
因此未来的设计从业者,一定是勤奋而通识的人,拥有广阔的眼界和理性的思维,而不是局限在个人风格或受人喜好这样小的范围里沾沾自喜。
英文,IT,和金融将会成为他们除设计之外的必备傍身利器。而对素质的理解也会脱离于过去那种歌舞绘画文艺式的表演爱好,相反的,对整个世界做为命运共同体的“知识”与“见解”所产生的共享认知才是重要的机能之一。
9年巨变,我感谢人人产品经理曾经陪我走过其中一程,我也非常想有机会分享我如今对设计的很多新的认知。
但客观来说,对于人人产品经理的平台定位而言,我如今的设计已经不太能够单独在某一个领域里做垂直论述,如果投稿,可能放在哪个栏目都不合适,这也是我后来没有再写的缘故。
为了表达平台曾经的对我个人的欣赏,邀请我成为专栏作家,因此借着这个活动我再次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曾经给与的展现机会表达感谢!
227× -
29 一只产品汪,走在漫漫北漂路上#费仲瑞262一只产品汪,走在漫漫北漂路上费仲瑞 当前排名:20
——谨以此文记录自己九年的北漂生涯
2010年植树节那天,我拖着大大的行李箱和同学搭上了一趟北上的火车,从那一刻开始把自己由一个深漂变为一个北漂。
在火车上晃了整整一天一夜后我们抵达北京西站,一天的硬座带给我的不是劳累而是一种兴奋,看着外面那攒动的人流,内心一阵兴奋:这就是我今后需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吗?
选择在一个城市生活,第一件事就是找一份工作从而让自己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在这个城市呆下去。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着我,在做好成为一个北漂的时候自己就已经为自己的职业做好规划——当码农。
上大学时自己就热爱编程,经常对着书本把程序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敲到电脑上,然后看着预期出现的结果自己就异常的开心,当时自己就希望毕业后从事这方面工作。
从深漂成为北漂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同学说来北京可以实现这个梦想。于是,很自然的我成为这个城市中诸多码农大军的一员。
北漂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生活,虽然那个时候每个月的收入只有3K,但是生活想来还是觉得挺开心的。
刚刚去北京上班的时候在一个小公司上班,每天晚上6点半下班走路20多分钟就到家,回到家和同学一起玩玩游戏聊聊天日子就这样结束。周末去五道口知春路之类的地方去逛逛,欣赏这个城市的美好。
去五道口的路上,公交会经过北大和清华,每次经过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我都有一种敬意,觉得这附近是天之骄子聚集的地方。因此,在几年之后自己选择考在职研的时候第一选择就是清华,可惜天不遂人愿最后只能选择北邮来继续我的读书梦。
随着工作生活过程中和周围人的比较,愈发的觉得自己的收入可怜,于是开启了跳槽的行动。
刚入行2-3年的程序员在职场是个香饽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又没有家庭的拖累可以疯狂的加班,于是工作比起之前的要忙的多了,当然对应的收入也比刚来北京时多了许多。
可是在工作几年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兴趣不是太适合去写代码,对于技术的学习没有太多的执念,不太喜欢去钻研技术,反而是喜欢关注管理类的一些事情。
入行第四年,公司让大家提供书单好买一些技术和管理类的书供大家学习,其他同事买的都是《C++ Primer》《Java 从入门到精通》等技术类的书,我却提了《项目管理》和《营销管理》;
书拿到后放在桌子上,一个同事路过说了句:你这看上去可不像是一个程序员的桌子(其实当时是想买一套《德川家康》,自己内心将其算作是管理类的书,不过自己觉得这个理由好像不能说服其他人,并且十几本书放在桌子上太离谱只好放弃)。
在工作五年之后,我对于代码的厌倦达到顶峰,感觉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的进行复制粘贴之类的工作,而工作的成就感却微乎其微。
当时的领导和我做了一次长谈,希望我可以转行。
他的理由是:你现在已经工作5年了,这5年的工作经验目前带给你一个至少现在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生活。但是按照你现在的心态和性格来说,你已经不太适合接着去从事研发工作了。你现在还可以写代码5年甚至10年,但是这10年中你的成长空间不大,不足以支撑起你10年之后的生活。既然这样那么我建议你做个转变,换个方向去工作,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机会。
在经过犹豫和挣扎过后,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转型去做了技术支持工程师,做产品的技术支持工作,也开始了我的初级管理的路线。
我需要不断的和客户沟通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也要和研发沟通将客户的需求准确无误的反馈给他们,还要和分公司的人沟通指导他们怎么去定位排查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性格得到了很大的磨练。
在公司研发体系中,研发永远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多时候都可以很有底气的说出:这个功能实现不了!
曾经我也是其中一员,和别人沟通的时候用洪亮的嗓音去和别人沟通。但是当我转型作为技术支持后,我就没有那么的有底气了,我需要想办法去和客户沟通我们为什么不能如期提供他们需要的功能?
有时让研发背锅说目前技术能力有限资源紧张,有时则用场景等方式去进行引导让他们放弃那看似不合理的需求。
在这种不断和研发以及客户沟通的过程中,我逐渐对整个产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公司为了使产品更加符合客户要求也需要有个专门的人员去担任产品经理的职位,于是这个机会被我抓住了,我开始了向产品经理的转变。
但是我的这个产品经理的工作比较杂,研发团队其他人的工作如研发测试等分工很明确,因此到了我这里就变得不明确了。需求收集没有人?没事,我去!方案编写没有人?没事,我来写!分公司培训没有人?没事,我来讲!
虽然事情我揽过来了,但是自己的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该有的方法论也欠缺,很多时候自己都陷入一个极度抓狂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好友向我推荐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通过这个网站我见识到了很多大佬,也见识了他们分享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上至业界最新动态,下至产品的设计运营等知识,还包括职场攻略等内容,全方面的提升了我的个人能力和思想认识。
鉴于自己在网站中获取的提升,自己也不满足于仅索取而不回报,于是在闲暇之余自己也开始对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进行总结并投稿于网站,期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对于网站组织的一些活动,也积极的进行参与,和更多的人关于同一主题进行沟通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让大家都有很好的提高。
北京是一个很好的城市,但是北京也是一个很不友好的城市,对于这个城市中大部分的北漂来说,只能在贡献完自己的青春之后选择黯然的离去,我也一样。
面对着高房价以及遥不可及的户口,面对着自己而立之年的期待安定的压力,以及昔日的同学如今在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的稳定,终于决定选择离开。
虽然内心充满着不舍但是也知道离开是必然的选择,选择南京作为自己下一站生活的落脚点。
当自己坐上离开北京的高铁时,看着自己工作生活9年的地方,内心充满各种不舍,但是脑海中反复想着一句话: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结束是为了自己可以更好的开始,希望自己自己接下来的9年可以顺顺利利,让自己成为期望中的样子。
九年前照片:
近照:
262×